第十二章 善福寺诗会(下)-第3/4页
传檄长安终不到,借兵回纥何曾归。”
待到郭映这一段吟诵完毕,整个会场一片死寂。
河陇、安西北庭军民孤悬一隅,泣血死守,而朝廷竟不派援军去救……
尽管如此,他们依旧是日复一日,坚守待援,不改初心。
一股酸楚之意涌上心头,有人红了眼眶,有人悄然落下泪来。
韦俊更是双拳攥握,青筋暴涨,指甲嵌进肉里,鲜血淋漓。
但郭映的声音并未停歇,不过他的声音却是由慷慨激昂变成了哽咽哀鸣。
“愁云惨淡连荒漠,卷地北风吹雪落。
将军锦鞯暮还控,壮士铁衣夜犹著。
城中匹绫换斗麦,决战宁甘死锋镝。
一朝胡虏忽登城,城上萧萧羌笛声。”
此句一出,台下众多文人墨客皆潸然泪下,就连刚开始不屑于郭映的韦俊也是低下头,双目泛红。
哪怕大唐将士拼死抵抗,但在吐蕃的大举进攻之下,孤立无援的河陇诸州还是先后陷落了。
而原来的汉家音乐,也变成了羌笛胡笳。
此情此景,又怎么能不让人泪流满面呢?
就在他们伤感落泪的时候,郭映的声音再度响起。
“当时左衽从胡俗,至今藏得唐衣服。
年年寒食忆中原,还著衣冠望乡哭。
老身幸存衣在箧,官军几时驰献捷?”
这是全诗的终章,郭映借一位没于胡尘之中,仍然心怀故国的老者之口,表达了他对官军收复河陇,使日月幽而复明的期盼。
同样,也表达了对大唐失去河陇,百姓被迫从胡俗的悲怆。
这段终章一出,场中的氛围更加压抑了。
这首诗本是明代江西才是曾棨所作的?敦煌曲?,讲得正是安史之乱之后敦煌守军面对吐蕃大举围攻之下的种种故事,此刻被郭映略做删改之后,吟诵出来,可谓是正当其时。
一曲终了,郭映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场中久久无人发声,只剩下阵阵的呜咽。
只因这首诗作实在是太过于真实,也太过于悲怆,以致于竟让他们忘记该如何评价此作,但其中的意境,却是让韦应物、李端、韩翃一干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人感同身受。
尤其是韩翃,此刻已是泣不成声,他见过血流成河的城镇,见过离乱萧条的村庄,他的爱人柳氏就是因为战争与他十多年不见,再见她已为人妇。
那种一别经年,恍若两生的感觉,没有人比他更懂。
过了许久,方有一个年约三旬的文士站出来,抚掌赞叹道:“好诗,好人,好气魄!只是忘了问这诗的名字……”
韦应物回过神来,定睛一看,才发现是自己的堂弟,郿城公房的韦皋。
韦皋此前是在华州做参军来着,他见先皇李豫驾崩、新君继了位,遂辞了职,准备回京讨个职事,一展才学。
但因为京中人都知道新升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张延赏看不上他这个赘婿,当年甚至将他赶出家门的缘故,朝中的一众大臣并没有人愿意帮他,将他写好的?策论?递到御前。
再加上他并非进士出身,读书人也不太愿意与他亲近,韦皋蹉跎两月,终究是没有谋得一官半职,心中苦闷得紧,遂出来散散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