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1相-第2/4页
这天下着小雨,鲍叔牙正站在征兵楼台上检查征兵工作进行情况,无意中发现人群中一位少年,被一圈紫色光晕照着,认定他不是一个凡人,便亲自走下楼台,将他叫进自己的房间,要亲自考试。
那少年不是别人,正是管仲。
这几日,管仲讨饭来到此地,听说正在征兵,便想只有当兵才会有出头之日,就前来应征了。鲍叔牙前后左右看看管仲,问:“你想当兵?”
“想!”管仲回答得很干脆。
鲍叔牙笑笑说:“你的年纪太小,怎么能上战场呢?”
“我用不着上战场啊!”
“哦——”鲍叔牙奇怪地问,“不上战场怎么杀敌呀?”
“啊,我用不着上战场,指挥就行了。”
“呵——口气不小啊。你能有多大本事?”
管仲想了想:“您可以考我呀!”
“那好,我先考考你的学问。嗯——”鲍叔牙想想说,“对两幅对联怎么样?”
“随便,您出题吧!”
“那好,老夫就不客气了。”鲍叔牙站在窗前向外望着,看到一户农家正在垛墙,因为下雨的缘故,垛了一半的墙又倒了下来,立即有了上联:“雨里筑墙,捣一堵倒一堵。”
因为雨天屋里比较暗,桌子上点着两根蜡烛。门和窗都开着,不断的有过堂风进来出去,蜡烛便着偏了。管仲刚进屋时就注意到了,所以顺口对出了下联:“风前点烛,流半边留半边。”
“好,再对一联。”鲍叔牙赞一声,从门前向远处望去,见远处青山的崖壁上长着一颗青松,顿时有了上联,吟道:“岩上青松,伸出龙头望月。”
管仲走到后窗前望向外面,原来是一个竹园,雨中竹笋勃发,正旺盛地成长起来,心中一动,立即有了下联:“园中竹笋,摆开凤尾朝天。”
鲍叔牙又在心中暗赞一声,又出上联:“夜浴鱼池,摇动满天星斗。”
管仲对道:“早登麟阁,力挽三代乾坤。”
鲍叔牙见他学问非凡,便又问了许多军事和治国方面的学问,管仲不但对答如流,而且见解独到。他心中暗喜:此人不但才华旷世,又有如此大的报负,今日能投到我军,真是齐国之大幸。看来,齐国兴旺,就在此人身上。鲍叔牙想到此处,立即给管仲办了参军手续,留在自己身边做谋士。
一个月后,征兵结束,又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大军即将开赴战场。
管仲建议说:“因我到处流浪,对那些叛军有些了解,其实都是一些乌合之众。我军训练有素,无疑是杀鸡用牛刀。何不兵分两路?这样可以早日结束战争,早日免除百姓苦难?”
鲍叔牙觉得有理,就向小白提出建议。最后,小白为一路,鲍叔牙为军师,从左路进军;公子纠为一路,管仲为军师,从右路进军。
果如管仲所说,大军到处无不披靡。仅仅六个月,几十处叛军和盗贼,几乎就要全部歼灭。这时在齐国都城又出现了意外。一些谋臣害怕公子纠和小白功劳太大,对齐襄公不利,就进谗言:“叛军所剩无几,已经不足为患了。公子纠和小白兵权太大,又得人心,应先防患未然。”
昏庸无道的齐襄公果然颁下两道圣旨,命公子纠和小白回兵都城。当大兵快到都城时,又接两道圣旨,只许公子纠、小白和鲍叔牙、管仲进城,其余大军驻扎在都城二百里外。管仲觉得其中有问题,建议挑选四位和他们四人长相相近的人,扮做他们进城。而他们四人则扮做一般客商进城,如果没有意外,便去见大王,若有意外,也便于脱离危险。鲍叔牙也觉得有道理,小白和公子纠便依计而行。
扮做他们四人的官兵走在前面,他们在后面不远不近地跟着。那四人走进都城,拐过两条街,开始向王宫走去。突然,冲出两队官兵,将前面四人包围,不由分说地将他们绑了起来。
“不好!这四人很快就会暴露身份,我们赶快逃出都城!”
管仲发出警告,并一把拉住公子纠,鲍叔牙也一把拉住小白,急急奔逃。四个人刚刚逃出城门,就听城内有人大喊,“快快关闭城门,别让叛贼逃出城去!”
城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很多,顿时一片混乱,四个人分成两伙跑散了。鲍叔牙带着小白逃往吕国避难,管仲带着公子纠逃往鲁国避难。
第二年,齐襄公被手下大臣杀死,推举公孙无知继承王位。又过一年,公孙无知也被手下大臣杀死,齐国一时之间没有了国王。这时,公子纠借来鲁国大军,要回国继承王位。小白从吕国借来大军,也要回国继承王位。两路大军遇到一处,各不相让,打在一起。公子纠的军队人少势弱,眼见不能胜利。管仲为了辅佐公子纠继承王位,亲自搭弓拉箭,一箭射出,正中小白前胸。小白应声倒地。鲍叔牙急忙命人抬起小白带领大军撤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