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赴任-第4/6页





    王谦,兖州山阳郡名士,父亲王畅为“八俊”之一,被称为“天下俊秀王叔茂”,以执法严明著称,曾任司空,是“八及”之一刘表的老师,祖父王龚官至太尉,故王谦可谓出身显赫,也因此一向眼高于顶。孔邑听说何进欲与之结亲,都被王谦所拒,更别说讥讽一下自己了,故孔邑一路上保持沉默、不予反驳,更何况自己心中早有定计。

    下午,孔邑拜访了老师韩卓,韩卓语重心长地对孔邑道:“党锢解除之后,士人开始重新筹划如何对付阉党,此时实不宜与宦官走的太近,当然也不必以死相谏、自寻死路。上次公绪为了救你,所以私下里贿赂张常侍,无伤大雅,可这次你主动买官,结交宦官,则太过张扬,致名声受损、得不偿失,以后朝廷之事切记思之慎之,不可鲁莽。”

    “谢韩师教诲,不过买官之事,事出有因。”

    “哦?”

    “此事皆为……还望韩师保密。”

    “原来如此!哈哈……好你个阿邑,汝这招‘兵不厌诈’连为师都给骗了,有趣有趣。”

    告辞韩卓后,孔邑又去看望了阿姊和两个小外甥。随后拜访了越骑校尉袁术,向袁术表达了谢意,本来孔邑还想去拜访天下闻名的袁绍,但是想到袁绍与袁术不和,且“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便决定算了。下午思虑再三后,孔邑决定作诗一首,派人送至大将军何进、尚书令卢植等人府上,以剖心迹。

    《心迹》

    烽火漫天星,

    边民身飘零。

    一心赴国难,

    留待后人评。

    晚上孔邑留宿吴匡家中,与吴苋温存一夜后,第二天一早,带着赵云、戴邵、太史慈、赵烈等三十多骁骑兵及十匹精选西园良驹,载着三十副盆领铠、三十具马铠、产自交州的苍梧清、产自荆州的宜城醪和醽(líng)绿、产自益州的荼饼(茶饼)、蜂蜜等用来互市的商品,回元氏而去,当然这些商品孔邑每样带的都不多,因为只是用来探路而已。吴苋想与母亲多聚几日,孔邑便留秦泽、吴疆率一百亲卫武卒留下来保护吴苋、阿多,并护送他们返回元氏。朱贞仍被留在雒阳,表面上是经商,暗地里帮孔邑传递情报、监视朝中动态。

    回到元氏已是四月中旬,吴蕸为孔邑诞下一子,虽然吴蕸所生为庶子,但同样是为孔家延续血脉,因此孔伷欣喜若狂,亲自给他起名为孔嗣,取继承、接续之意,孔邑为其取了个小名叫雁奴,以纪念自己即将去雁门戍边。

    孔邑在元氏多待了几日,一是与父亲孔伷、母亲孙氏、吴蕸、雁奴多聚几日;二是跟孔勖、孙晏商议并州军市之事;三是选定赴雁门的骑兵。

    孔家义从如今有约七十骁骑兵、三百普通骑兵,常山郡兵有约五十骁骑兵、四百五十普通骑兵。孔邑原本只打算从郡兵骑兵中招募一少部分人,没想到贾烈、丁固二人都要跟孔邑赴雁门。贾烈说:“廉颇七寺(十)还在带兵打仗,饿(我)老贾为萨(啥)不能?”丁固言:“固幼习弓马,有报国之志,可如今年近不惑,仍浑浑噩噩、苟活终日,实在不甘心,愿随孔长史戍边杀敌、建功立业。”张燕近在咫尺,不可将郡兵骑兵都带走,于是孔邑便劝说贾烈留在元氏,协助新任郡司马宋敏保卫元氏,而带丁固一起去雁门。

    孔邑从近九百骑兵中选出三十精锐组成重骑兵,配以高大坐骑、盆领铠和马铠,由军候赵云统领,为自己的贴身近卫;剩下约九十骁骑兵属军候来异,仍配以一般坐骑和两当铠;军假候戴邵、屯长文丑各率一百普通骑兵,属赵云;军假候王绪、屯长丁固各率一百普通骑兵,属来异;其余约三百五十普通骑兵留守元氏,属元氏左尉兼骑兵军候贾烈。贾飞对盆领铠和马铠极为着迷,软磨硬泡地加入了重骑兵,其他入选重骑兵的还有:赵烈、戴冲、左秀、湛奴、田汉、太史慈等,皆骁勇善战者。

    在元氏停留七日之后,孔邑率五百多骑兵,孔勖率两百多辎重兵、十几个儒生,带着一百多车黄金、粮草、辎重、商品,插着“平难中郎将”、“雁门长史”和“孔”家的旗号,一路向北,经真定、九门、毋极、汉昌、卢奴、望都、唐县,到达了位于中山国北面的飞狐陉。为了隐藏实力且方便行军,一路上孔邑命三十重骑兵都去掉了马铠,让原本美滋滋的贾飞等人一脸幽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