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元氏-第5/6页





    虽然孔伷对于自己的上级买官、贪浊颇为不满,但是如今这贪浊、中饱私囊实在是普遍至极。自从光和二年(公元178年)天子开西园卖官,各级官吏都是价高者得,连郡国进贡,都要求贡使先交纳“导行费”,而所得钱皆被天子视为私产,分藏于诸宦官家中,每家数千万。据说今岁天子开始修万金堂,将钱都移入堂中贮存,此外又规定:刺史、太守、茂才、孝廉迁除,皆要交纳助军修宫钱,除授大郡者要交纳钱两、三千万。新官上任前,皆须先去西园讲定钱数。或当场交清,或先写借条,之后再补上。上行下效,天子和诸宦官都是这般贪浊,地方上的刺史、郡守、县令长,尤其是买官者,当然在到任之后拼命搜刮百姓、聚敛私财。

    拜访过地方士族后,摆在孔伷面前的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粮;二是欠税。前者是因为去岁黄巾兵祸,县中几乎颗粒无收,故县中缺粮,饥民处处。后者则是由于上个月的朝廷诏令,上个月雒阳大火烧毁了南宫,张让、赵忠劝说天子税田亩以修宫室、铸铜人。于是天子诏令天下,除正常租赋之外,亩税十钱助修宫室。又诏发太原、河东、狄道等郡材木、文石,运送京师。

    本朝税赋主要有三种:一是土地税(田租、刍(chú)稾(gǎo)税);二是人头税(算赋、口赋、户赋);三是力税(徭役或者更赋)。本朝土地税极低,田租三十税一,刍稾税每顷五十五钱;人头税则极重,算赋为十五至五十六岁,不分男女,人岁一百二十钱,口赋是一岁到十四岁的幼童,不分男女,人岁二十三钱,户赋按户征收,每年三百钱;力税主要是徭役,但是有两种徭役可用钱代役:一是每月一更的更卒之役,代役钱两千一个月;二是每年戍边三日的代役钱,亦称更赋,人岁三百,“罷癃咸出”(残疾人也不能免)。除去土地、人头和力税,还有献费(宫廷费,人岁六十三钱)、车船税、占租、市租、关律税、六畜税、酒税等,而这些只是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的税费,有时各州郡还会再立名目,强征暴敛,又滥发徭役,因此百姓早就不堪重负、怨声载道。

    常山相蔡胤自去岁上任以来,先后增加了讨贼费(人岁四十钱)和治渠费(人岁十五钱),说是为了击讨西边太行山中的山贼和治理河渠,钱收上来后都入了他的私囊,讨贼和治渠却没有任何进展。如今朝廷诏令增加亩税十钱,又运送材木、文石至雒阳,蔡胤抓住机会,增加亩税十二钱,又增发徭役,令郡中青壮去西边山中伐材木,运往京师。

    本来去岁兵祸,冀州作为黄巾大本营,几乎十室四空,好容易皇甫嵩奏请天子免除冀州田租一年,现在加亩税、收讨贼和治渠费,又增发徭役,令刚刚到任的孔伷头疼不已。另外孔家家兵有八百多人、一百四十多匹马,人吃马嚼,一年要粮近三万小石【3】【4】,还有食盐、薪俸、甲兵、箭支等,虽然孔家巨富,但是陈留距元氏七百多里,途中又多山贼,几乎不可能从陈留调粮,而军中、县中存粮只能坚持三个月,因此孔伷与众人商议之后,决定以“借粮”和“屯田”二策来解决“缺粮”的问题,“借粮”可解燃眉之急,而“屯田”则是从长远考虑。虽然“缺粮”有了些眉目,孔伷对“欠税”却是束手无策,很多黔首因为欠税早已抵押田地、卖儿卖女,各乡各里实在是征不到税,总不能把所有欠税的黔首收押在狱中。所幸税赋一般是八月算民时截止,还有五个月时间,因此孔伷决定先“拖”着此事,等快到八月了再说,倒是让负责征税的诸乡佐松了口气。

    “借粮”一事,孔伷决定多管齐下:派功曹史李粲赴高邑向槐里侯、左车骑将军、冀州牧皇甫嵩借粮,命廷掾阎宗去拜访县中士族、大姓,而自己则亲自去寻国相蔡胤。蔡胤一开始对孔伷和颜悦色,不过听到“借粮”二字后,则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并言郡中亦缺粮,又要养郡兵、家兵云云,最后孔伷好说歹说,只要到两千小石。幸好廷掾阎宗从元氏士族、大姓借到近六千小石,这样加上存粮,勉强能坚持到八月。因负责借粮的是阎宗,阎氏自然慷慨解囊,拿出两千小石,李氏、郑氏各出一千五百小石,张氏、郭氏和梁氏给的最少,分别只给三百小石,让孔伷颇为不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