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冠婚-第4/5页





    《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也。”冠礼为九礼之首,或始于周,依周制,男子二十而冠,不过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前行礼,传说周文王年十二而冠,年十三生伯邑考,今天子刘宏则是年十二(建宁元年)登基,年十五(建宁四年)加元服,上行下效,民间行冠礼者也是自十五岁至二十岁都有。另外本朝提倡早婚,很多男子结婚时才十五、六岁【4】,女子十三、四岁【5】。依周制,男子二十“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6】,女子十五“及笄”,二十而嫁,不过后来因战乱、人口减少等原因,结婚的年龄大大提前。《韩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春秋时越王勾践曾下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7】前朝汉惠帝时,家有女子年十五至年三十而未嫁者,罚六百钱。

    虽然孔邑有些不解为何父亲要为自己提前行冠礼,但还是认真地准备了一番,毕竟冠礼为九礼之首,冠礼之后,自己就正式“成人”了。行冠礼者分三类:嫡子、孤子和庶子。正妻所生为嫡子,妾、婢所生为庶子,而父亲已逝的嫡子为孤子,孔邑自然是嫡子,吴懿便是孤子,而袁绍在过继给伯父袁成之前便是庶子。

    到了冠礼这天,孔邑家中宾客云集,袁术、卢植等世家、大儒,韩卓、吴匡、张邈等名士、同乡,孔勖、宋敏、卫臻、于巽、孙叙等族人、同窗都来庆祝孔邑的冠礼,而孔伷、孔邑父子身穿黑色的玄端服,在门口亲自迎接来宾。等时辰到了之后,众人来到孔家的家庙,主宾袁术依次把进贤冠、皮弁(biàn)和爵弁戴在孔邑的头上,每次加冠毕,袁术都对孔邑读些祝福的祝辞,而且每换一种冠,孔邑都去侧屋换上相应的服饰,向宾客展示一番,等戴好爵弁后,孔邑便与宾客一起饮酒祭祀,之后拜见母亲孙氏。随后主宾袁术宣布孔邑的字便是“文都”二字,主人孔伷送主宾袁术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为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一切完成之后,众人便开始饮宴庆贺。因为冠礼追求的是隆重热闹,因此宴席异常丰盛,有煮熟小牛腹部的嫩肉,加上笋蒲;有肥狗肉烧羹,盖上石花菜;有炖烂的熊掌,调上芍药酱;还有鲜活鲤鱼所制鱼片,配上紫苏和鲜菜……【8】而酒则是产自荆州长沙郡酃(líng)县的名酒酃(líng)渌(lù),因此酒颜色翠绿,又称“醽绿”。据说酃县有酃湖,“其水湛然绿色,取以酿酒,甘美,谓之酃渌。”

    孔邑加冠之后,孔伷便开始依照“六礼”的程序,第一步请韩卓作为媒人携带玄纁(xūn)、羊、雁等到吴苋家中提亲,即“纳采”;第二步双方交换姓名、生辰、籍贯等信息,即“问名”;第三步口头订婚,称“纳吉”;第四步男方正式把聘礼、聘书、礼书送到女方家中,称“纳征”;第五步通过占卜算出婚期,称“请期”;最后一步即“迎亲”。孔邑、吴苋的婚期最后定在正月初二,吴苋自然也在十二月行了笄礼,得到“昭荑”之表字。

    与追求热闹的冠礼不同,秦汉时婚礼显得安静简朴。到了正月初二这天黄昏,新郎孔邑坐着漆成黑色的马车,与随从们乘坐的三辆马车一起,穿过雒阳的大小街道,来到吴家迎接新娘。婚即“昏”,如果无法在黄昏时举行婚礼,也可以改在清晨举行,但是要避开日光充足的时间。

    等孔邑等人到达吴家,由吴苋之母亲自进屋去把吴苋领出来,此时如果新娘不同意这门婚事,可以选择不出屋,则婚事取消,吴苋早就对孔邑心有所属,自然不会如此,只见她一身黑衣,带着几个随嫁的婢女、几箱嫁妆、十来个家兵、侍卫,颇为不舍地与母亲、兄长吴懿告别之后,登上孔邑所驾马车。在吴苋上车之后,孔邑亲自坐在御者的位置上,驾车在原地旋转三周,以示诚意(为新娘驾车),而吴匡、吴懿、吴班等吴家人则一脸笑意,等送走吴苋之后,吴家会点起蜡烛,三天不熄,以示对出嫁女儿的思念。而孔邑迎娶吴苋进门之后,孔伷、孙氏二人当晚不会出现,只是孔、吴二人共进飧食(晚饭),飧食几乎都是荤菜,没有果蔬,二人同椀吃饭,同杯喝酒,以示亲热,正所谓“爱从口入,情由胃生”。孔邑早在梦中与吴苋亲热了不知多少次,如今美梦成真,异常兴奋,当晚两人很早就共入洞房……孔邑初尝房事,乐此不疲,但吴苋刚破了处子之身,有些不堪承受,于是在吴苋苦苦哀求下,两人四度攀上高峰之后终于相拥而眠、沉沉睡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