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孝为先-第2/6页
“古人诚不我欺,果然是‘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3】,却不知是否‘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hù)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孔邑不敢逾礼,看了一眼马上垂下了头,心里想到,“这似乎是吴懿之妹玉儿,不想几年未见变得如此美艳,看她悲伤的样子真是惹人怜惜。”
就在孔邑低着头胡思乱想之际,韩卓、孔伷二人吊祭已毕,复又对吴懿、吴匡、吴班等人慰问一番,然后告辞离去。离开之前,孔邑小心翼翼地看了玉儿一眼,正赶上她扭过脸来,只见她秀美绝伦的脸上两行清泪,真是梨花带雨,我见犹怜。
“确是‘领如蝤蛴’,‘螓首蛾眉’,今日方知光武皇帝的丽华之叹【4】阿。”孔邑仍是不敢多看,将怜香惜玉之心收起,和戴邵一起向吴懿、吴班告辞后便随韩卓、孔伷离开。
随后几天,陆续又有不少名士、豪侠来到陈留吊祭,有与韩卓、孔伷交好的便住在孔家,如卫兹、田盛。卫兹,字子许,陈留襄邑人,曾被郭林宗赞曰‘子许少欲’。田盛,字仲向,陈留浚仪人,有知人之明,又博学多才,善于言谈,亦为陈留名士。于是孔邑每日不是随韩卓、孔伷外出访友,就是在家招待访客,却是比在外黄更为忙碌。不过好处也很明显,在孔伷、韩卓的帮助之下,孔邑之筹算无双、“逸群之才”、“三士让金”等皆为众人所知,更因随韩卓习《易》进境神速而被田盛赞曰:“一日千里,命世之才。”而戴邵也因“三士让金”得了个“信义之士”之名,为诸豪侠所称道。只是自从那日吊祭之后,孔邑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发呆,知子莫若母,孙氏很快注意到了儿子的异常,可是怎么问孔邑都不说,孔惠也问不出来,唯有与孔邑同处一室的戴邵问起,孔邑才苦笑道:“茂宗,‘仕宦当作执金吾’或许离你我尚远,可这‘娶妻当得阴丽华’吾今知矣……”
又过了些时日,来自外郡甚至外州的吊者也陆续赶来,其中最为知名者有出自汝南袁氏的袁绍,名满天下的南阳何颙(yóng),“八厨”之一的东平张邈,还有代父前来的刘焉二子刘诞。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因家世少为郎官,弱冠(年二十)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去官服丧,三年之后又追行父丧,前后居于冢庐六年(实为五十四个月)。后隐居雒阳,非海内知名之士,不与相见。又好游侠,与东平张孟卓、南阳何伯求、陈留吴子卿、南阳许子远、汝南伍德瑜等结为奔走之友,倾尽全力地对落难的党人名士加以救助。因袁绍是“八俊”之首、被誉为“天下模楷李元礼”的李膺之婿【5】,而汝南袁氏又四世居三公位、势倾天下,再加上其本人能折节下士,故袁绍已隐隐成为党人名士的新一代领袖,可谓海内人望、一时无两。
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少游学雒阳,与郭林宗、贾伟杰交好,显名太学,陈蕃、李膺等深纳之。党锢起,何颙遭宦官陷害,只好变更姓名,亡匿汝南间,在荆、豫二州有声名。后与袁绍、张邈、吴陵、许攸等结为奔走之友,全力救助落难党人,或资钱财,以济其患,或设权计,使得逃隐,全免者甚众。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又与袁绍、何颙、吴陵等结为奔走之友,救助落难党人名士,为天下所重。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少以宗室拜中郎,不久因师丧去官,于阳城山立馆授徒,后举贤良方正,辟司徒府,历洛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现为九卿之一的宗正。刘焉与吴陵有旧交,因自己脱不开身,特地派二子刘诞来陈留吊祭。
袁绍、何颙吊祭之后不久便一起离开了陈留,众多陈留士人得知消息后前往送行。孔邑、戴邵二人虽然只是在人群中望了一眼,但是毕竟此二人天下闻名,为“四海内士”,两人还是着实兴奋了很久。袁绍高大英俊,顾盼之间颇有威严,却又不见一点世家弟子之倨傲不逊,让人顿生好感;而何颙则黑面短须,身材瘦削,两眼炯炯有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