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拜师-第4/5页
孔邑听到这里道:“韩伯父,这是不是说占卜之结果不可信呢?”
韩卓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讲道:“春秋的时候,王子带引狄人叛乱,逐周襄王至郑地。周襄王亲自写了诏书,派人向郑、卫、陈、宋、鲁、齐、秦、晋等诸侯求救。晋文公接到诏书后不能决定,先询问重臣赵衰、狐偃,二人均以为当出兵尊王,晋文公还是犹豫,就命太卜郭偃占卜,郭偃先以龟甲占得大吉,又以《周易》占亦得大吉,于是晋文公打定主意,出兵讨伐王子带。后来晋军大胜,王子带也被晋将魏犨(chōu)杀死。周襄王为了报答晋文公,割温、原、阳樊、攒茅四邑予晋。”
孔邑这下糊涂了,疑惑地问道:“韩伯父,莫非因为武王伐纣之前未用《周易》占卜,故此结果有误?”
“非也,呵呵。说出来也很简单,就是占卜可能准,也可能不准。”韩卓笑了两声,然后捋着胡子继续道,“贤侄肯定奇怪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占卜。其实古人占卜有三个原则:一为只占国之大事;二为议而不能决则卜;三为占卜之结果未必要听【3】。故孔子曾言:‘不占而已矣。’荀子也曾说:‘善易者不占。’贤侄,你要记住,占卜只是顺从天意罢了,而习《易》则是为了不卜。”
孔邑听到这里心中似有所悟,但同时又觉得添了些疑惑,不过现在不是深究的时候,而韩卓启发式的讲解让孔邑好感倍生,于是他再次离席拜道:“多谢韩师解惑,邑受益匪浅,以后必当努力读《易》,但求有所寸进。”
韩卓见孔邑一点就透,心想:“孺子可教也。”之后三人又谈论起了五经之其他四经,孔邑果然是熟读《春秋》,对《诗》、《书》和《礼》也有一定了解,此外韩卓很早就晓得孔邑筹算无双,也就没有考校算经。虽然孔邑得以拜见韩卓,但毕竟刚开始学《易》,不可能由韩卓亲自教授,于是定下来让孔邑先跟着韩晔从基础学起。
过了一会,孔邑见韩卓略显疲态,便提出告辞。因为说好傍晚为孔邑举行接风晚宴,韩卓父子也就没有挽留。孔邑又向阿姊告别后,便乘车返回租住的宅院。
时近正午,孔邑在家里刚休息了一会,就换上了袴褶(骑服),戴好佩剑,牵着马准备出门。还没到院门口,迎面碰上一个身材健壮、黑面虬髯的汉子,正是孔邑的骑射老师来异。
“阿邑,你要去哪儿?等我一下,我带几个人跟你一起去。”来襄邑之前孔伷夫妇对来异特别交代,让他一定要护得儿子周全。在陈留的时候孔邑就在家闲不住,喜欢骑马出游,又喜欢打猎,现在没人管了,想想更令人担心,还好来异行伍出身,武艺高强。
“来师,我就是在城里四处逛逛,你们不用同来。”这是孔邑头一次独自在外,无人约束,心里兴奋不已,好容易完成了拜师的任务,他就想体会一下自由的感觉。另外,他还存了找个鞠室的想法,虽然还没找到志同道合的“鞠友”,不过相信找到鞠室自然就会遇到鞠友了。
“可是家主交代……”来异还想坚持一下,话还没说完,就被孔邑打断了。
“来师,求你放过我吧,我只是在城里逛逛,不会有什么危险,你看我连弓箭都没带。”孔邑边说边做出一副头疼的样子。
“呃……那好吧。”来异虽然名义上是孔邑的骑射老师,但实际上是孔家门客,孔邑又是未来的家主,他自不能相强,只好同意。
孔邑满心欢喜,出院门之前又抛下一句:“对了,像食不必等我,傍晚我们一起去韩家赴宴。”
看孔邑牵马离开,来异苦笑着摇了摇头,想了想,还是选了个身手灵活的健仆命他远远跟着,如果见孔邑出城了马上回来禀报。
孔邑所住之里位于外黄城东,属于闾里(居民区)。汉承秦制,城中一般不能随意规划,而是以职能分为:闾里(居民区)、市井(商业区)和官寺(行政区)。官寺即官署,这里的寺指官舍而不是寺庙。又有学官(文化区),即学校,如都城之太学和郡国之学官等。
孔邑出里门,先往北往西来到了位于西北角的外黄县县寺。外黄是个大县,县寺占地极大,外面围有高墙,里面宅院相连,门口立着两个桓表(华表),旁边有个建鼓。建鼓有说源自尧所立“敢谏之鼓”,也有说源自汉高祖时民女苏小娥击鼓告御状之事,总之是为百姓提供一个直诉的途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