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生物环境活性指数
周日清晨的校园,行人寥寥,秦白无所事事,边在校园里闲逛边思索着一些事情。
昨天自己宿舍的书桌上又出现了一张旧式的日历纸,纸的背面画着一个帝王的图像,旁边写着一句话:为什么始皇帝要焚书坑儒,为什么始皇帝麾下三十万精锐大军突然消失?秦白傻笑了两声,这个神秘人的思绪实在是跳跃,让人完全摸不到头脑,这么奇葩的问题他应该去问历史系教授,而不是对牛弹琴一般问的我自己发蒙。
这时秦白看到图书馆一楼的一个小报告厅门口贴着一张通告,今日早上八点整,李熊教授会在一个公共报告厅分享名叫“生物环境活性指数”的报告。
秦白看了看时间,七点五十,倒是刚刚好。李熊教授是学校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据说十分有名气,经常有出乎寻常的想法和见解,但毕竟专业跨距比较大,秦白和李熊教授没有过交集。
秦白找到了那个公共报告厅,这个报告厅很小,也就只能坐下五十人,平时只要预约,就可以使用,是发表演讲或讨论会的绝佳去处。教室里只有七八人四散而坐,看来都是被这奇怪的报告名称偶然吸引过来的,秦白看到了坐在前排的李晴儿,窈窕淑女的打扮,清新可人,秦白上前打了招呼,便坐在了李晴儿的身后。
自从上次西山的遭遇后,秦白一直都深居简出,毕竟自己的身份还是比较敏感。因此与李晴儿也只是在手机上经常联系,据李晴儿所说,那次大爆炸之后,她也是昏迷了过去,再醒来时也是在学校的宿舍,只是受了一点皮外伤,伤口也经过了处理,具体是怎么被救的,她也完全不知道了。
秦白边与李晴儿闲聊着学校里的趣事,边抬头看向讲桌后面的那位李熊教授,李熊教授身材矮胖,圆圆的脑袋配合不太明显的五官,看上去有点好笑,头发已经花白,还有一些驼背,圆形的眼镜后面是一双十分有神的小眼睛。虽然年岁已高,但仍然十分专注的翻阅着面前的电脑屏幕。
很快八点钟就到了,李熊教授抬起了头,在教室里扫视了一圈,似乎对上座人数还是比较满意。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李熊教授便直奔主题。
生物环境活性指数,指的是细胞生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利于生存、进化的综合程度,指数越高,则越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指数最高为10,最低为0。
因为其是一个综合指数,受制于不同生物要求的最佳生物环境也不同,而且生物本身也处于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因此这个指数很难被统一计算和量化。但是综合考虑蓝黑星生命年史,有两种在蓝黑星上已经生活了几亿年的最原始的生物可以作为这个指数的对标物,那就是壳状地衣和苔藓。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一种特殊之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能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包括各种土壤、树木、岩石表面,数千米的高山、沙漠、极地的冻土地带也都有分布,被称为植物界的拓荒先锋,共生的真菌可以吸收水和无机盐,共生的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壳状地衣是地衣中分布最广泛的,约占地衣分布的80%。
苔藓植物是最低等的高等植物,植物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结构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平的叶状体。在蓝黑星上分布范围很广,可以生存在热带、温带以及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李熊教授展示着种类繁多的图片,
介绍着这两种最为原始的植物。这两种植物至少在4亿年前就已经在蓝黑星上存在,由于能够适应最为严苛的环境,因此一直在蓝黑星上广泛生存。
通过对这两种植物的化石标本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这两种植物的体积在不断的变化,从几亿年前到一亿年前,壳状地衣和苔藓植物的体积在不断的变大,直至巅峰时甚至能长到半米高,而随后,这两种植物的体积又不断缩小,直至到现在,体积最大也不过几厘米而已。
壳状地衣和苔藓植物体积最大时,对应的正好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也就是恐龙和泰坦生物最为繁盛的时期,那时蓝黑星上的氧气含量约为当前的1.5倍,温度也比当前要高至少5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