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都护府-第3/5页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设,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著名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等10人。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当于当下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轮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的管辖。
    在此有两处古城遗址:一处是乡政府东面1公里的一座小方城池,被水流冲刷过,城垣仅存1米,夯土干打垒建筑,建筑材料为黄沙土、防潮层,拉筋建筑材料为胡杨树枝,每0.33米为一叠层,周长约百米,城内散布着青灰色陶片,有白色的刻画点云纹和水波纹,城东有一城楼,南有城门。另一处古城遗址在乡政府东面10公里公路北侧,当地人称白土墩,估计是烽燧,1928年我国著名的史地专家黄文弼先生在上述两处遗址上发掘出一些存贮粮食的陶罐,认为是设立时期士卒在这里屯守的用物。黄文弼先生还在野云沟乡东北300米处发现了另一处较大的遗址,可惜现已辟为农田,他在所著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写道:“野云沟村南约半里,有一高阜,面为深沙堆集,上生芦苇,间有红陶片”。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骚乱,匈奴乘机统治西域,各族人民不堪敛税重苛的虐待,向东汉武帝请求3次,18国国王以送儿子到洛阳学习当人质真诚誓言。要求内属中原,刘秀在立足未稳之时,十分不情愿地将迁往龟兹乾城(今新和县境内)。
    3历史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秦末汉初发展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它到处向外扩张。在西面,它击走了月氏,取得河西走廊,并出兵西域,残酷统治西域各族人民,从而切断了早已存在着的“丝绸之路”,同时它不断骚扰汉北方诸郡,对汉朝构成了严重威胁。
    武帝即位时,汉的社会经济已得到恢复发展,国力空前加强。于是,改变了先前对匈奴采取的“和亲”政策,决计武装反击,根除边患。汉武帝一方面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寻找同盟力量,以“断匈奴右臂”,另一方面派卫青等率骑出雁门、代郡、云中等地,打败了匈奴的进攻,夺回了河套等失地。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据守在西方的浑邪王杀休屠王,率四万多人降汉,汉得河西走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又率大军深入匈奴腹地,与单于接战获胜,“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史记?匈奴传》)匈奴势力便日趋衰落。同年,张骞奉命再次出使西域。他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巴尔喀什湖、伊塞克湖一带),又分遣副使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
    张骞前后二次去西域,扩大了汉朝的影响。西域诸国早就知道汉是个非常富饶的国家,很想建立关系,苦于匈奴的阻挠,“欲通不得”(《史记?大宛传》)。当下匈奴已遭受汉朝的打击,当然更乐意与汉接近了。于是汉朝频频派人到西域,一年中出使的多则十余次,少的五六次;每次去的人有百余、数百不等,出现了“使者相望于道”的空前盛况。但这时匈奴在西域的统治还没有根本动摇,一些国家慑于匈奴的压力,故意刁难汉使,“禁其食物”。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史记?大宛传》)。几个位于交通孔道口的国家,还常常“攻劫汉使”,以兵阻道。在这种情况下,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发兵击姑师(今新疆吐鲁番、鄯善、奇台一带)、降楼兰(今新疆若羌一带)。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远征大宛取胜,自此“西域震恐,都遣使来贡献”(《汉书?西域传》)。汉遂在敦煌到盐泽(今罗布泊)之间设立了交通亭站,还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和渠犁(今新疆库尔勒)等处屯田,置使者校尉,以保护汉与西域诸国间的交通孔道,天山以南地区便在汉的控制下。匈奴虽然仍盘据在天山以北,但已不能“自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西边日逐王率众到汉西域地方长官郑吉处投降,天山以此也归属于汉。汉“并护北道”,始设“都护”,匈奴在西域的统治至此全面结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