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意外无处不在-第2/3页
刑斌接刚子话茬继续补充:“从现场物证,以及我们对案发现场周边治安监控、罪犯和胡女士身体属性对比分析,现场一定还有第三个人。”
他们俩在有一点思路是完全相同的:正因为现场存在未知C,罪犯的凶器并不能吓住胡女士,也因为未知C的存在,让罪犯无心恋战选择了逃窜。
“了解了解”寻队点点头。
“湖滨这案子,胡女士是受害人不是嫌疑人,这是其一;案件凶嫌或确切的说是罪犯就一个人,受害人口供已经确认,嫌犯已经死亡,但并没死在现场,是在街上斗殴被人打死的,他的死和受害人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这是其二;现场的未知C即便真的成立,且不论他是在现场吃瓜还是修水龙头,胡女士的伤和罪犯的死都于他无关,这是其三。我们以什么理由去调查受害人,你希望检院公诉谁,不用太堂皇的理由,听起来觉得顺理成章就好,就像口渴了要喝水肚子饿了要吃饭一样,想出来给我一个,局头问起来我也好圆。”
寻队略一思考,“她社会关系有什么情况,我想你们已经去做过了解,有可堪疑虑的地方吗。”
寻队一句话,刑斌跟刚子都哑火了,队长的话并非不无道理。
这个闷热的季节终于迎来了第一场台风,狂风夹杂着滂沱大雨,横扫一切,江水倒灌形成内涝,一些低洼处,水深齐腰,刑斌喜欢这场台风,它带来了清凉湿润的气息。他成长于内地城市,小时候对海、浪、台风的概念,不是来源于地理书,而是每天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一直都梦想着,有一天站在海边,听着台风呼啸,看着狂浪汹涌。这个目标终于是实现了,在他去另一座海滨城市办案期间,住在这座城市的滨海大道,台风来临那天,他感觉窗户的玻璃应该保不住了,在狂风怒号声中,甚至觉得大厦在摇晃,在手机上搜索了不少逃生自救的方法,但还是饶有兴致的在窗边听风观雨,然后看目睹了人生的第一个意外:一对浪漫的情侣,试图在狂风大雨中,站滨海大道的栏杆边拍照,一个骇浪打倒他们,轻易就他们卷进了汪洋大海,湮去无踪。
技术组拷贝了归类好的通讯录送来,信息科也通过李雅聆的身份证信息,联系到她住址所在街道派出所,找来了她家里联系电话。刑斌跟刚子分工,他从首页开始,刚子从末页开始,逐个电话去拨打,不过他首先得拨打李雅聆家里的电话。几年的刑警生涯里,总有这样向受害人的花甲父母,通报他们孩子的死讯的时候。他也曾经想过,如果某次执行任务不幸光荣了,战友们也一定是这样通报他的父母家人。每次拨打电话前,他都会想很多宽慰的话语,都很难受,但每次又很官式的通报,最后再官式的加一句:节哀,保重身体。
这个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有太多新兴的实时通讯工具,发展到今天,通讯工具里的聊天记录已经可以做为法庭证据;而通过聊天工具进行语音、视频逐步在替代电话的语音功能,电话的功能越来越弱,几乎可有可无。但有一点必须承认,如果必需要通过电话来沟通,就一定有事儿。刑斌明白现场遗失的手机和一键重装过的电脑,有太多重要的信息,跟随着电子存储单元的擦除,或许已经永远的消失,不再有真相。
电话的量并不大,相比他们在批发市场凭嫌犯头像做走访效率高,缺点是你无法让某些人在电话里相信你是一个警察,需要向他查问一个就是他身边熟悉的人的信息,不免会让人心生警惕。有一个电话引起刑斌的注意,电话里的声音似曾相识,总感觉在某天的某个地方,他们见过聊过天,他思索良久,但又不得其果。
刚子那边有成效,他拨通了一个死者前同事的电话,耐心询问后,初步勾勒出了死者生前的一幅简笔画:
李雅聆,25岁,娇俏、活泼、漂亮的姑娘,大学毕业后怀揣着梦想来到这座滨海大城市,就职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从事策划运营,半年前辞职,据说是自己开网店创业,辞职前在公司附近租住,辞职后搬走。人际关系简单,公司追求她的男生有好几个,但没有和谁具体交往,表面观察是没有男朋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