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乡试阅卷-第3/4页
难道是经手的同僚上茅房忘记洗手了?还真是荒谬。
考生哪里敢如此懈怠考卷?还不把它当亲祖宗供奉,保管?
他把可能的原因都推到了交接考卷的官吏身上了。
如是猜想,他便开始了阅卷。
将这份卷子的头七篇八股文从头到尾过了一遍。
格式嘛,还算工整。
用典,也还得当。
文风适宜,思想合纲,但词采和音律太平平无奇了。
风度嘛,则是全无。
这该如何评判是好?
头一次干这活,张廷道十分谨慎。
再三考虑之下,他拿起墨笔,在朱卷上写下“清顺可观”的四字评语。
这是一个中性词。
那么,有人就疑惑了:既然说他十分小心,那为何才看完开头七篇八股文,就给整份试卷写下评语?
其实,这也是不得已啊。实在是工作量太大了,而时间上又太紧凑了。
想想,五千多名考生,十名同考官。
他张廷道!一个人!从八月十九到二十九,这短短十天中,得完成五百多分试卷的评阅工作。
每一份试卷,他都要亲自逐字逐句地看。
不像你们正在看小说的各位,往上一滑,一目十行;单指翻篇,不留评语。
诸位的爽,他是无法感受的。
因为,这些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啊!
而且更不会一句一段,一目了然。
更别说,到最后,他还得批语,盖章,将卷子堆得整整齐齐才算完。
在时间上。
除去给主考官留一两天排定名次的空余,什么出题宴啊,取卷宴啊,出帘宴啊,等等一系列大小仪式,他们这些同考官都得参加。
明初,由于国家刚经历过战火,百姓生活艰难,大多供不起子弟去读书应试。
至今,两百多年过去,考生人数激增,而太祖皇帝当年定下的规矩早已不符合当下的形势。
既然在考试规制上,不方便大刀阔斧地更改。那么,就只好从阅卷方面想办法了。
于是,就只看前七篇八股文的成绩,依此给考生水平排序。
至于其他的两场答题,也不是说考生就可以不答了。
因为外帘官员在看阅卷子时,已经把整体上明显不行的卷子处落了。
只要在外帘过了关,基本上,内帘考官也不会去过分追究你后面两场答题的水平。
放眼大明两百多年的科举发展历程,其中,科考阅卷,一度成为了所有考官人生经历中,最为艰难的工作。
不堪重负下,第一位天才发明了这个办法。其他人一听说,觉着很不错,就开始模仿。
于是乎,就行成了现在这种风气,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习以为常了。
言归正传。
张廷道停下思索了一会,他想弄清取中试卷的大致标准。
于是,他拿着这份朱卷进走去了中堂。
“主考大人,烦请您闻一下,哦,不,请您看一下这份。”
吕调阳接了过来,这一拿到跟前,也感受到了一股臭味,皱了皱眉,但也认真看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