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乡试阅卷-第2/4页





    这份朱卷,将会同墨卷一齐,转送对读所。

    对读官们校对两份卷子,确认相同无误后,再次盖章,将他们提出外帘,与内帘官员在重兵看守的飞虹桥上交接。

    最终,卷子被送到衡鉴堂。

    听这名字,就知道这是主要考官们,批阅、遴选考卷的地方,是决定考生前途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地。

    堂内,此时气氛极为庄重。

    在一块写着“唯才是用”的匾额下,一张供桌上摆满香茗,青烟袅袅。

    其后,站着一众大小官吏,正在向着北方行礼。

    原来,这是正在举行阅卷前的仪式。

    一者,是为了感恩皇帝开设科考,为国举贤,造福万民。

    再者,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赤诚之心,公正不阿,效忠朝廷。

    其实嘛,这本身就是众多繁文缛节中的一种,是他们这些当官的读书人维持体面、保持威严的一种手段。

    这是他们乐此不疲的,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

    因为,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没资格出现在这里。

    这里,有地位尊崇的翰林考官,也有作为天子家臣的监卷中官,还有一些省里、府里的重要干部组成的同考官。

    他们来自各个道上,因为一场牵关国运的大事,而聚集在这里。

    接下来,将由这些人,决定此次南直隶乡试举人名单,并将这份名单,同相应的卷子,呈报给礼部。

    待礼部仪制清吏司的官员们复核无误后,这些人的任务才算是得以完成。

    可见,其权力之大,责任之重!

    差事办好了,没出纰漏,则可以获得一份扎扎实实的政治资本,由此更上一层楼。

    可是如若办砸了,轻则降职罚俸,重则去官遣籍,甚至获罪下狱,小命不保。

    不得不说,这还真是好处与风险极端共存的一项工作呀!

    此刻,主考官吕调阳拿着一筒由应天府衙门提供的匣签,递到十名青袍同考官面前,任他们抽选。

    这是为公正取才,而上的一份保险,避免考官们徇私舞弊。

    而前面提到的这十名同考官,他们才是这次乡试阅卷的主力军。

    在其他省份的乡试中,同考官定额四名。

    但四位同考官,哪里架得住南京考生五千多名的数量呀?

    究其原委。

    各省直,人口多寡,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有的地方更是相差好几倍。

    此次,南京乡试考生多达五千九百人,是同届广东省的三倍有余。

    仅此一例,大家就能理解了,南京额外充聘六位文学兼谨者,也就不足为外人道哉了。

    张廷道,今年四十,他是一名正七品的应天府推官。

    干了三年掌刑名、赞计典的工作,这让他感觉很是无趣,自认才高难用。

    所幸,他得到了参加此次阅卷工作的机会。

    只见他激动地从签筒中抽出一支签,便将对应的那包卷子带到了自己的阅卷房。

    拆开封条,拿出第一份考卷。

    张廷道刚一拿到手里,似乎闻到了什么气味。

    于是将鼻子凑了上去,确定是一股淡淡的臭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