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第一笔收获金-第7/8页



    这两个条件提出来,人群有些炸锅。

    很快就有人喊了,为啥要学历啊,难道不识字还不能干活了。

    也有人说,大家平日里都随意穿戴,不也过的很好。

    还要注意什么形象,要求有点苛刻。

    对此,王天孝也给大家做了解释。

    城市里卖东西和农村还不一样,农村都是一些大家熟悉的农产品,价格很小,数目也比较简单,很少遇见突发的情况。

    但是要在城市里卖东西,而且是一种食品,缺乏一定的知识,可能就无法处理突***况,没有点学历肯定是不行的。

    其次,注意形象也相当重要。

    村里大家都习惯了无所谓,但你在城市,还是闹市区里要是穿得乱七八糟,莫说没有人买你的东西,甚至都可能会被人嫌弃。

    毕竟是吃的东西嘛,大家还是挺注意环境卫生。

    经过这两个条件筛选,符合的人就变得少了很多,最后王天孝从其中选了三个人,发现她们都有个共同特征,年轻,女性。

    …

    选定之后,王天孝犹豫再三,决定给大家说点题外话:“各位乡亲,我一直听说很多人都不愿意让孩子们去读书,认为读书没什么用,是白白浪费钱。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在未来的社会啊,像我们这样落后地方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是走出外面大世界的唯一路径。我们要是没文化,走到哪里都是睁眼瞎,根本找不到像样的谋生手段。”

    “尤其是女娃娃,也要读书。不要以为女娃娃是要嫁出去的,是人家人,就不让娃读书,其实好的活计不分男女,而且很多时候女人赚钱能力比男人还强。你们看,今日我想找几个拿高工资的人,可我们下面的男同志们,竟然一个都挑不出来。”

    王天孝没有深入说,但他觉得今天这个举动,应该将读书的观念传播给大家了。

    王家村因为是山村,所以教育意识相当落后。

    王天孝的儿子王鹏是村里第一个高中生,也是第一个大学生。

    而王鹏上高中的时候,已经是一九九七年还是九八年,之前那么长的时间内,除去原来的老式教育模式,高考恢复后,竟然一个高中生都没有,由此可见对教育的轻视程度。

    当初王天孝让女儿读书,不仅遭受到了村里很多人呢,甚至同族,以及亲戚们的各种闲言碎语,不断怂恿王天孝让王芳出去打工,每年还能赚点回来。

    村里也一直流传谁家姑娘在南方赚了多少多少钱的说法。

    尤其是王芳因为太过偏科,考高中的时候少了十几分,需要交两千多元的借读费。

    那是九四年,两千多元对上辈子的王天孝几乎是一笔巨款,他几乎转遍了村里能借的每一家人,但借到的钱不多,收获的白眼和另一番好言相劝却不少。

    几乎没有一家人真正能理解。

    纷纷都表示,姑娘家上个初中就行了,还上高中,终究都是别人家的人,浪费那个钱做什么,还不如趁她还没嫁人,多给家里赚点钱回来。

    最后还是李雅琴家给凑了一千多元,才让王芳上了高中。

    上辈子的王天孝是个倔强的人,别人越是说让他放弃,他就越觉得孩子应该好好读书,不管自己多辛苦,都是咬着牙把孩子们全部送进大学,更是培养出两个博士,一个硕士。

    解决了鲜奶店的问题,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大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