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敢叫日月换新天(1)-第2/3页
先是各地刺史奏报本州事务,大多刺史是只报喜不报忧,如今赶上先皇大殡,没人敢去触碰霉头。
只有灵州刺史宋元振呈报了一份奏折,奏折中提及了党项族近日来有数支轻骑越境,在灵州一带边境烧杀抢掠,大有挑起两国战火的意图。
并州刺史石玉祥望着眼前站立殿中的年轻人,不禁摇了摇头,心中叹道:“还是太年轻了点,这个时候不懂得明哲保身,枪打出头鸟,党项族向来不安稳,屡屡袭扰大周边界,这已经是众多周知的了,如此小事还要拿到朝堂之上,呈递皇上,真是多此一举。”
在听完灵州刺史宋元振的奏报后,赵宗训望向平南王赵显,开口说道:“不知皇叔如何看待,南唐军队在随州城附近是否也有异动?”
赵显拱手道:“启禀陛下,随州城向来安稳,南唐国主李璟常年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近年来未曾有过越境之为。党项族国向来野心勃勃,先皇在世时曾经说过,党项族和契丹日后必是周朝之隐患,党项族国国力虽比不上大周,若是北地契丹人有所动作,两国同时对大周西北和北地出兵的话,大周将陷入困境,臣觉得不得不防。”
赵宗训点了点头,虽然在即位短短十几天已经清楚地知道大周四面环敌,此时还是担忧地望向上柱国李元祯,这位曾随先帝赵荣一起南征北战的将军,对于局势判断要远胜于宰相周质。
“李爱卿觉得此事该如何应对?”,赵宗训望着站在武官前列的李元祯,轻声问道。
李元祯缓缓出列,站在金殿中央,一身的盔甲披覆在身,俯身拱手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平南王所言极是,几日前,枢密院收到北地急报,耶律敌禄亲率二十万大军已经开拔,距离莫州只有五十里,而左右卫大军二十万大军目前正在代州、定州休整,微臣认为,眼下最重要的是北地契丹人,党项族国至今处于观望之势,所以才会只派出少股轻骑袭扰,灵州附近尚有十五万大军驻守,党项族国不敢轻举妄动,只要我朝速派大军增援北地,便可解西北困境,若是耶律敌禄真想打,按照契丹人的习性,此刻必然已经准备攻占莫州,微臣以为应该立派大军,此战胜不在战,而在于势,只要挫败了契丹人的锐气,便可解北地之围。”
殿中众人听罢不由得点了点头,就连秦王赵德也在一旁暗暗点头,这位被誉为比肩先皇赵荣的王爷,常被人称赞才思敏捷、文武兼备,能得到他认可的人少之又少。
赵宗训见众人点头认可,就连自己的皇叔秦王赵德也对李元祯的说法给予肯定,心中不禁大喜,暗道:“这当皇帝好像也没那么难!”,随即开口道:“那就依上柱国所言,可是由谁出征挂帅呢,众爱卿可有举荐之人!”
宰相周质此时站了出来,开口道:“启禀陛下,微臣认为挂帅之人定要身经百战,契丹人派出耶律敌禄,微臣听闻此人治军威严,微臣以为当属秦王为首选!”
说罢,朝着秦王赵德看了看,众官员皆是点了点头,对于宰相的提议很是满意,众刺史也是附议,力举秦王赵德为征北大元帅,出征北地,定能让耶律敌禄不战而败。
秦王赵德面不露色,对身旁的议论声不置可否。只有灵州刺史宋元振站了出来,反对秦王赵德亲自挂帅出征,并州刺史石玉祥斜眼看向这位年轻人,脸上露出一丝讥讽。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万万不可让秦王挂帅!”,宋元振高声说道。
殿内瞬间安静了下来,眼睛齐刷刷地看着这位年轻刺史,虽说灵州边境常年战乱也不至于坏了脑子吧,站在面前的可是皇帝的亲叔叔,得罪了秦王就等于得罪了皇帝,一众刺史文官此时大气也不敢喘,静静地望着宋元振。
赵宗训见到有人出来反对,也是十分不解地问道:“宋爱卿继续说,为何皇叔不能亲自挂帅?”
“启禀陛下,秦王坐镇徐州,然大周南侧不止南唐一国,南唐虽对大周俯首称臣,却始终不是大周国土,卧榻之下,岂容他人安睡,若是北地发生战事,南唐必定不会坐以待毙。吴越、南汉两国近年来虽未有战事发生,但难保三国不会沆瀣一气,趁北征之机,北上侵扰大周。微臣以为秦王应坐镇徐州,紧防吴越诸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