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8月未央-第2/3页



“父皇,父皇!!!”

“传太医,快去传太医”,那身高不过三尺的孩童回头冲着殿门前大喊着。

不知道是跪的时间太久双腿已经麻了还是因为紧张,那少年拖行着双腿向着床榻而去,他握住那已经骨瘦如柴的手,眼泪不争气地流出来,自言自语道:“儿臣答应父皇,儿臣全都答应父皇,父皇你醒醒,醒醒啊……”

殿外,一阵急促且嘈杂的脚步声渐渐听不见了……

太监总管白公公一边跑一边喊“传太医,快传太医啊”,接着脚下一滑,一屁股摔倒在冰冷的青石板上,白公公顾不上疼痛,爬起身往宫门一瘸一拐地跑去……

……

显德六年,八月二十八

经太医抢救了一夜的大周皇帝赵荣辞世,终年三十八岁,讣告传出,举国震惊。

高耸巍峨的皇城上挂满白色的丧幡,昨晚喜庆的红灯笼早已被取下来,换成了白色,灯笼上黑色的“奠”字在风中飘荡,似乎在指引亡灵回家的路。

整个洛阳城在这天都知晓了皇帝驾崩的消息,洛阳城戒严,殿前都点校李元祯下令皇城禁军羽林卫全体出动,对洛阳城各个出口封控,防止异变发生。

这一天,商贩小卒早已收拾东西回家,酒楼前贴着的破旧红色对联也被撕下,妓院青楼全部闭门谢客……五颜六色、斑斓多彩的洛阳城在这一天变成了白色和黑色,当然还有绿色,青青草原的绿色……

帝王的丧葬有着一套极其繁琐的流程,周朝自建国以来,历经二百一十七年,期间传位六次,共七位天子。二百多年的传承,到显德年间已经累计了六大步:报丧、停殡、小殓大殓、出殡、下葬、超度。报丧由皇室宗亲负责,此后由宰相主持,礼部、钦天监等等官员配合,此番流程走下来,少则二三月,多则半年,天子驾崩举国服丧半年也是司空见惯的常事,生活在洛阳城里的老人也都经历过类似的事。

对于寻常百姓家来说,稀疏平常,只是少些热闹。但大多数时候,在大行皇帝下葬前,百姓便自发组织送葬队伍,这也是对明君的一种肯定,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套民间与上层的一种潜规则——百姓自愿送葬的便是明君。

对于文武百官来说,天子驾崩往往意味权利的更迭,站错队伍轻则罢官免职,永不录用;重则流放三千里,株连九族,满门抄斩。这个时候一旦有些许风吹草动,整个官场数百只眼睛盯着,不敢有一丝懈怠。

显德六年,八月二十九

阴雨绵绵,空中乌云盖顶。

洛阳城,抱元殿,身着丧服的大周天子静静地躺在梓宫中,棺椁内外刷漆共计七七四十九次,外有大小金龙七七四十九条,预示圆满。内有大小金龙计二十八条,暗合二十八星宿。

周天子口含骊珠,各式名贵香料覆身,将停尸超度七七四十九天后,葬于西山皇陵——庆陵。期间皇室宗亲需回家进行斋戒,内阁大臣及文武百官各司其位,不得擅离岗位,进行斋戒。

抱元殿内,身着素衣,年仅八岁太子赵宗训跪在棺椁前,手中一张张黄纸落入火盆中瞬间化为灰烬,他面无表情地重复着手中的动作,脑海里闪过昨晚赵荣临终前的话语:

“训儿,你现在是大人了,可不许再哭了”

“不管多难,一定要把大周的担子挑起来”

“朕不甘心啊”

……

一句句嘱托,一句句真切的话回响在耳边,那一刻,他告诉自己,长大了,男子汉是不能哭的。

也是在这一天,宰相周质宣布了已故皇帝赵荣的遗诏。

“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位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妥生民于市野,谨抚驭以膺天命,今有十六载。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专志有意于民。今三十有八,筋力微弱,朝夕危惧,虑恐不终。今得自然万物之理,其奚哀念之有?太子赵宗训,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诸文武百官同僚,应尽心辅佐;宰相周质,敦厚温良,才德兼备,当以文官之首;都点校李元祯跟随朕多年,乃沙场之勇将,可为武官之首,为上柱国,统领左右卫大军及禁军羽林卫,同心辅佐,可保我大周百年之基业”

百官叩谢。

宣读遗诏后,宰相周质双手捧着送到了太子赵宗训手里,而后缓缓转身朝向皇帝赵荣的棺前,跪在地上,俯身叩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