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大朝会(2)-第2/3页



“臣附议!”

“臣附议!”

“臣也附议!”

……

萧天宇端坐龙椅岿然不动,不动声色地向下面的徐子瞻使了一个眼神,徐子瞻心领神会,出班道:“各位大人稍安勿躁,容我问天武国使臣几个问题,再请陛下定论……赵大人,可容徐某问您几个问题?”

赵一鸣赶忙回礼道:“徐相客气了,一鸣必知无不言!”

“赵大人可知我国‘陵宇’二字的来历?”

“这个……应该是取兰陵老元帅和贵国陛下姓名中各一字组合而成,称为‘陵宇’。”

“不错,那你可知兰老元帅他今在何处?”徐子瞻接着问道。

“呃……”赵一鸣心中突然跳了几下,兰陵当年被天武国大军围杀战死望乡台早已经是世人皆知的事情,此刻在他这个仇国使臣面前提起此事,让气氛变得有些微妙,“兰老元帅意外仙逝,我陛下每每提起,也甚是惋惜,徐大人提及他老人家不知……”

“不!赵大人,我问的是你可知他老人家今在何处?”

“一鸣确实不知……”赵一鸣有些茫然道。

“扑通”一声徐子瞻突然跪倒在地高喊一声,道:“请太上皇显圣!”

萧天宇龙椅后的珠帘被缓缓拉开,赫然露出一名老将军的全身画像,黑盔黑甲跨下一匹黑色骏马,大刀斜背在身后好不威风,可不正是如兰陵当面!

萧天宇缓缓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面对兰陵画像深深地拜了三拜,他的身后兰傲天、萧氏兄弟父子四人及一众文武大臣轰然跪倒在地,行大礼参拜。

只剩下赵一鸣孤零零地站在当地,还好他反应够快,学着萧天宇的样子深深地拜了三拜,才算是勉强缓解了一下尴尬的气氛。

众人拜罢重新归位,徐子瞻继续道:“赵大人,如你所见,太上皇英灵在上,时刻庇佑着我朝千秋万载,他老人家一身勇毅忠直,一生何曾向别人乞降,更何况太上皇当年在望乡台意外仙逝乃是贵国所为,我陛下又怎么可能将这“陵宇”二字冠名的国家置于仇国臣子之位,这一点赵大人是否能够易位而处,理解我朝陛下和臣子们的感受?”

赵一鸣目光凝重,点点头转身望向了萧天宇的方向,萧天宇与他目光相接,缓缓地道:“子瞻所言,即是吾意,赵使臣可如实回报贵国皇帝,称臣之事决无可能!”

赵一鸣心如电转,躬身道:“陛下,我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只要贵国无需向我朝称臣,两国平等相待,那么我朝其它的条件贵国都是可以接受的?”

“陛下,送皇孙前往天武国之事绝不可答应,此事事关我朝尊严,与乞降又有何异?”范文魁再次出列抢先劝言道。

萧天宇摆摆手地道:“范卿稍安勿躁,请赵使臣说明送皇孙出使的缘由,再做定论。”

赵一鸣目光紧盯着徐子瞻,想从对方的神色中找出一些答案,谁知对方眼神朝天对他视而不见,他心念电转之间已经有了计较,拜道:“谨尊陛下旨意,就由赵某向各位臣公解释一下我陛下的良苦用心。”

“众所萧知,兰老元帅和贵国陛下都曾是我天武国的臣子,七年前‘庚子之变’陛下反出武京城在这磐石城立陵宇国,我朝野上下群情激愤,众臣子纷纷上书请求我先皇陛下举全国之力征讨贵国,当年齐帅也曾率三十万大军与贵国兰大将军在雁尾关对峙数月之久,后来我先皇驾崩,今陛下继承大位,朝中大臣们呼吁征讨贵国的声音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可是我陛下不愿与陵宇国开战,只怕增加两**士死伤,再添解不开的仇怨,这七年来陛下压下了无数请战的奏折,但是也承受了来自朝野上下巨大的压力,就连皇族内部对陛下的决断也是颇有微辞,我朝陛下虽然是九五至尊,在我朝中一言九鼎,但也不能不考虑文武百官皇亲贵族的感受。”

“此次我陛下派我出使贵国全权处理和亲事宜,所提出的条件已经是长久深思熟虑后的最低要求了,我陛下诚意十足希望能够达成两国长久的真正和解,也请贵国考虑一下我陛下的难处。”

“您应该记得先祖武阳大帝有训——叛乱分疆裂土者,皇甫氏共诛之,先景隆陛下在我天武皇宫朝阳殿前立有石碑一块,上书“必诛燕逆”四个大字,就是为了让后人记住穆人雄叛乱自立燕国之罪,至今百年过去了我国也从未与燕国有过任何和解的意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