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凤凰谷 第十一话 诸侯割据-第2/4页



  每到上朝的时候,真正的郑王龚达贵要么不出现,出现了也只是坐在龙椅上不言不语,任由萧辅成站在龙椅旁对下面的众大臣发号施令,指点江山。丞相吴韬暗地里联合其他大臣请求龚达贵诛杀萧辅成,并策反了萧辅成手下的几员大将。

  某日凌晨,一场名为“诛奸佞”的行动悄悄的展开了。吴韬率领御林军偷袭了萧府,被策反的几个大将假借萧辅成的名义,控制住了城内的萧辅成名下的兵士。整个萧府上下都被屠杀殆尽,一个活口都没有留下。

  萧家被灭门后,吴韬再接再厉,将与萧辅成有密切来往的大臣统统抓捕起来,投入了大牢。那些大臣的家属也无一幸免,他们不是被抓就是被杀。一时间整个京城人心惶惶,官差四处抓捕乱党,弄的鸡飞狗跳。

  吴韬因为诛灭萧辅成有功,被龚达贵封为安国公,一时风头无俩,风光无限。吴韬对萧辅成一党穷追猛打,赶尽杀绝,其心狠手辣的程度让龚达贵心生惧意,而且龚达贵颇为忌惮吴韬的声望才能,因此对他产生了谋害之意。

  龚达贵当初起义只想吃个饱饭,谁知道在一群兄弟的帮助下,他误打误撞的竟然攻下了皇宫,还坐上了王位。论智谋,他不如吴韬;论才华,他大字不识一个;论军事才能,他不如萧辅成;论武功,他半分没有,只有一些蛮力;论仗义,他不如其他几位推选他做起义军首领并辅佐他成为皇帝的兄弟。

  说到底,龚达贵只是个彻头彻尾的农民罢了,即使他成为了郑王,他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只能依靠信任的那些大臣为他出谋划策,被动的去做他们让他去做的那些对巩固新生的郑国政权有利的事情。

  他信任吴韬等大臣,又怕他们像萧辅成一样拥兵自重,架空他这个皇帝,于是他开始慢慢的想夺回兵权。可惜他没有那个头脑,计划才开始便被吴韬识破。吴韬干脆撕破脸面,拉拢中立的大臣,威胁对立的大臣,伙同追随自己的大臣,一起上书,请求龚达贵禅让。

  龚达贵碍于众议,被迫诏准,他仅仅做了三个月的皇帝就下台了。吴韬顺理成章的继位,成为第二任郑王,可惜他也没能得意多久,他做皇帝仅一年,就收到了战书。

  大唐对七大诸侯国的控制力很弱,因为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地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因此各诸侯国虽然实力不均,但是他们发展的都比大唐的其他郡县要好,而且对治下人民的控制力也非常强。

  大唐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各诸侯国境内却稳如泰山,不但没有发生农民起义,还有不少老百姓纷纷跑进了各大诸侯国境内以寻求保护和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七大诸侯国都不敢派出大量的勤王之师前去长安。而且,除了秦国凤氏,没有一个诸侯是真心去勤王保驾的。厉帝**后,各诸侯王派出的队伍都撤回了自家的封地。

  在诸侯割据争霸的过程中,只有秦国固守封地疆土,没有对外扩张。其他六大诸侯国则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夺被农民起义军占领的土地。各地的小股农民起义军数目逐渐减少,而六大诸侯国的面积逐渐扩大并稳固下来了。

  郑国作为新晋的第八个诸侯国,却一直处于内讧中,加上京城和周边的局势一直不稳定,导致京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在这种情况下,郑国只求自保,稳固住长安和附近几个大的郡县,不敢觊觎周边的土地,甚至对相邻的几个诸侯国在不断蚕食他们国境之间的一些小村庄的事情,也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年后,七大诸侯国联合发兵,向郑王吴韬发去战书。

  七国联军分成了四支队伍分别从四个不同的方向朝长安进发,四面合围。联军派出的都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郑军的士兵则都是原来被迫起义的农民军。

  郑国内讧,许多优秀的将领因萧辅成一事连累而被诛杀,能带兵的好将领已寥寥无几。联军的装备和人数也远超郑军,战斗才一打响,郑军便溃不成军,而且有很多士兵倒戈,纷纷投入到七国联军的麾下。联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高奏凯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