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凤凰谷 第十一话 诸侯割据
五百多年前,秦国太子穆振宇统一天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成为武帝。武帝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的统一。他励精图治,开创了极盛的“天元盛世”。大唐政通人和,军事强大,经济发达,万邦来朝。
天元元年,穆振宇正式称帝。他首创了皇帝制度和以三省六部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和嫡长继承制,实施封建制度,大封王族及功臣。
武帝在大力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他将一些土地连同人民一起分给了七个功臣,那七人都被封为了诸侯。武帝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
那七个封地和诸侯的名字分别是齐国姜承业,燕国姬荟,卫国殷战,晋国司马度,梁国萧华,吴国赵擎,秦国凤一鸣。在诸侯统辖区域内,诸侯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武帝之后的唐皇一代不如一代,有的好大喜功,有的好四处出游玩乐,有的沉迷后宫不喜上朝,有的狠戾暴虐,有的平庸无能,导致朝政松弛。虽然这些皇帝都不怎么样,不过有真才实学的文臣武将一直层出不穷,倒也维持住了王朝的繁荣。
五十多年前,唐厉帝继位。此时的王朝已经出现衰象。厉帝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他经常出游,所到之处皆滥用民力为其服务。他能为了自己方便出游,一次就动用十万百姓为其开渠铺路架桥等。官员乘此机会中饱私囊,侵吞百姓工钱。这还不算,官员还加重赋税,引起了百姓不满。皇帝每次出游,百姓都深为所苦。
厉帝任用佞臣,有谤王者即杀,人人自危,朝政**,国人怨声四起。这时候天灾频仍,北方出现大干旱,久旱过后出现了严重的蝗灾,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南方出现了洪涝,淹没了不少村庄和土地,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天灾和**一起爆发,王朝统治内交外困,大唐王朝岌岌可危。
厉帝在位二十多年后,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有一支起义军竟然长驱直入,攻入了长安,控制住了京城的各个重要地点,把皇宫团团围住了。
各地诸侯以镇压农民起义为借口,率领勤王之师赶到了长安。他们围而不打,在城外安营扎寨,每天虚张声势的在远处叫骂一番,并没有其他动作。
不久后,皇宫里的御林军和宫外的农民起义军里应外合,打开皇宫大门,起义军冲入了皇宫内。愤怒的起义军四处烧杀抢掠。厉帝见大势已去,绝望的在寝宫内纵火**了。
七大诸侯国中,秦王的队伍是最后一个抵达京城的。秦军抵达京城时,皇宫正好被攻破。他们无视了作壁上观的其他六个诸侯国的军队,势不可挡的破开了城门,冲入了都城内,和农民军厮杀,一路披荆斩棘,杀出了一条血路,最后终于来到了皇宫。可是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厉帝寝宫冲天的火焰和遍地哀嚎的人群。秦军在一片混乱中找到了太子,将他救出来后便原路返回,一路急行军回到了秦国。
秦军离开后,其他六个诸侯国的军队冲入京城烧杀抢掠,不过他们因为要留大军固守自己的封地,带出来的军队并不多,而且都没有联合起来的意思,加上各地赶来的农民军越来越多,最后六国只好退出京城,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自此一役后,唐朝名存实亡,分崩离析。诸侯群雄纷争,相继称霸,进入了诸侯割据时期。
长安城被农民起义军占领,起义军首领龚达贵称帝,建立郑国。
原大唐的七个诸侯国,除了秦国以外,其他六个诸侯国的诸侯王纷纷称帝,不再奉唐帝穆氏为“天下共主”。
分散在各地的起义军也纷纷揭竿而起,占据了一处地方便称王称霸。
秦国的秦王没有自己称帝,而是奉那位救回来的大唐太子为帝,表明凤氏一族仍尊穆氏为主。
原大唐王朝的整个版图范围内狼烟四起,进入了混战时期。
占据了长安的龚达贵建立郑国不到半个月,他分封的那些文臣武将们便为了抢功劳而起了内讧。一个月后,龚达贵称病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军政大事由手握重兵的大将军萧辅成负责,大权落入了萧辅成手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