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铁画银钩入太学-第3/5页
但是北魏的人口、经济以及生产技术都不及东晋,也就是说综合国力与北魏差距较大,所以与东晋打起战来虽短期能胜,但长期却坚持不了。
反过来,天下八十一郡,东晋独占三十八郡,几乎近半。国力天下第一自不必说,天下诗词文章三分之二出自东晋,绝佳的诗词文章更是近乎全部被东晋文人垄断。
大泽被别国称为西泽,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尤擅货物贸易,因此天下第一行商便出自西泽。除了贸易,佛教的传承也是天下闻名,三危山泽生院便是天下闻名的佛学院。普天下流传的西天佛经几乎都是这里翻译的。另外,天下各大寺庙的主持近半都是出自泽生院的弟子。
然而国家治理一文一武,文武双驰方能长治久安。但是武对于大泽来说没有现实的迫切性,几十年的和平已经渐渐让整个国家失去了对军事的需求。而文,却依然被外人称为文学沼泽、文脉沙漠,就连偏居一隅的小国西蜀都强过大泽,西蜀偶尔还能出些让人传颂的诗词文章。
而西泽只能以商贾、礼佛之事被外人说,这一点让当今的大泽皇帝很是郁闷。他登基一十九年来,下大力气学东晋兴太学,重金聘请天下名师,就是希望大泽能在天下文坛占有一席,能够改了这商贾之国的说法。
然而,这么多年,天下太学没有哪国能比西泽的设施更好,待遇更高,但是却没有见到理想的成绩出来。偶尔出个不错的诗词文章,传送出去连个泡都没激起来。
所以,魏之焕的这句话倒是让皇上感触良多。
当然,没有人会将一国的文脉振兴真的寄希望于一个傻了又复聪的少年人身上。但是,相较于送去枢密院当兵,自然是入太学更为合适了。
“既然能断文识字那就入太学吧!”皇上漠然道。
…………
这日自三危山下来本就是午后时分,等从皇宫里出来天已经黑了。
慕磊拉着常夜的手上了马车,道:“常公子今夜就请到我府上歇息,明日魏中书会派人安排你去太学。”
常夜忙道:“慕先生,我要先上山向家师禀告一声才好,出来时也没说要在外留宿呢。”
慕磊笑道:“果然是个尊敬师长的好儿郎!放心吧,我已安排人去和老真人说了。你先入了太学,等太学里安顿好了,再寻个空回山去看你师傅。”
常夜一想也是,这黑灯瞎火的冬夜里往老君堂去也真是不方便,不如就按慕磊说的做好了。
马车出了皇城向着左侧新城方向去了,慕氏府宅在新城。
穿街过巷,处处都是灯火通明,各式各色的灯笼悬挂在店铺门口。已过了平常人家晚饭时分,此时街道上的行人依旧熙熙攘攘,来往穿梭络绎不绝。
马车过了繁华热闹的街市区,便渐渐入了市民居住的坊区,灯火也随即暗淡了下来。除了高门大院,一般人家门口是不会挂灯笼的。让常夜感到好奇的是,很多人家门口都放着一盏大号的油灯,噗噗地燃烧着,火光摇曳,不停地冒着黑乎乎的烟。
见常夜对着冒烟的油灯盯着不住的看,慕磊便笑道:“常公子许是忘了这是什么玩意了?”
常夜笑道:“的确想不起来了。”
“这盏里盛的是石脂,这是石脂灯。敦煌有三宝,石脂七星铁背鱼。这石脂自地里天然冒出来,稍加过滤便可以燃烧,但是会产生大量黑烟,而且点燃不易,所以只有一般人家才会用来烧着照明,而且都是放在门外。”慕磊道。
地里冒出来的,能燃烧照明?常夜一时想不起来这石脂到底是什么东西。
马车行了小半个时辰,方才停了下来,可知这敦煌城是有多大。
马车停在了一处青砖砌成的高墙院落外,黑漆的大门敞开着,从院落里透出通明的灯火。门口简洁明了,并没有什么石狮子之类的,门头匾额上只有两字:慕宅。
单从这外面看这院落,给常夜的感觉就是:低调。
再一看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青灰色院墙,就知道这座院落占地极其阔大。
常夜心里不禁有些感慨,如慕磊这般天下第一商人,大泽朝廷一半的收入都是他贡献的,但也要这么低调。商贾毕竟只是个商贾,在这个时空还是上不了台面的,做的再好也是无法和官宦仕途相提并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