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在武家庄的见闻
听到江文蔚的自我介绍,这庄子上的其中一个老汉道:奥,原来是金陵来的贵客,要到州城去。
江文蔚点头道:是及,不知道老丈如何称呼。
老汉客气道:咱这一村的人都姓武,小老儿也是,先生可直呼我老武便成。
江文蔚笑道:原来是武老,失敬。
身为宰相的江文蔚,性情豁达,倒是没有乡间小吏那么的势力刻薄,对待普通百姓也是毫无官架子,连说话语气都是颇为和气,也听的这乡下的两个老汉很是受用,连着回礼。
他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而老汉们自觉这些事儿在海州也是人尽皆知,况且这贵人是从金陵来的,说与他听也算是给自家的郡王刺史宣扬了功绩和仁德,便打开了话匣子。
一个老汉道:先生你是不知道,我们这海州自从几个月前新来了一个青天大老爷般的刺史,这变化可就大了。
江文蔚故意用惊奇的语气做探寻问道:哦,能有什么大的变化,难道你们这刺史为政不公,做事都不按照国家的法律,和朝廷的命令来的?
还是那老汉接口道:国家的法律具体如何规定,小老儿一个乡下鄙贱之人不太了解。至于朝廷的命令,以前每任的刺史们也都颁布了不少,不过却极少如现今的这位所颁布的,条条都得咱这些小民的心。
另一位老汉这时也憋不住的插口道:这位金陵来的客人,你可能不知道我们海州如今的这位刺史大人的来头吧,我跟你说,他可是现今我大唐皇帝陛下之孙,太子殿下之子,封爵为定南郡王爷千岁的就是了。如此大人物,屈尊来做我们这海州的刺史,当然跟以前的那些只知道加赋税捞钱的饭桶们不一样了。
江文蔚配合做恍然的表情,道:奥,原来是这样,在金陵时,对这位郡王爷我也有所耳闻,只是皇家的事,我们百姓家哪能那么详尽的晓得,原来他竟然到这海州来做了刺史。
只见那位插口的老汉呵呵得意的笑了起来,道:先生说的是,刺史那得是多大的官啊,怕是只有皇帝和太子爷才能管得的了吧。
我们乡下地方,里正就是咱平时能见到的最大的官了,就算吃了官司的人也才能见到县太爷。往年这海州的刺史,咱们乡下百姓也最多只知道一个名字,哪晓得他出自何处,来自何方的。
不过这位王爷来了可不一样,他可是来为咱百姓做好事的,那颁布的也都是对咱百姓有好处的法令。可是呢,他又怕百姓们被前面的老爷们骗多了,也欺压多了不相信他,所以他命令发布张贴的榜文上不但都刻印上刺史大印,还会附上刻有皇帝之孙四个大字的印信。你想啊,皇帝的孙子说的能有假话?若是假的,岂不就是那个欺君的大罪,这可是杀头灭族的罪过啊。
说着老汉还怕江文蔚不相信,便从怀中小心翼翼的掏出一物。
江文蔚投过目光一看,老汉手中之物像是一张地方官衙在街上张贴的榜文,就见老汉又小心的将其在手中展开,在江文蔚眼前一晾,果然是一张榜文,内容还是江文蔚刚刚让人给抄录观看过的开荒令,只是这张原本上面确确实实的盖着两个大印,一个是海州刺史四个字,另一个正是皇帝之孙四个字。
见江文蔚也见识过了,老汉又快速的将榜文折好,再次藏进了内衣襟,口说是要将这榜文当做郡王爷给供奉在家中,顺便留做传家宝的。
江文蔚心中倒是没有见笑面前这乡下老汉的这番行径,只是他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这个皇孙李从嘉身上发生的事,似乎还真是不一般,无怪乎自己的几位老友都对其评价甚高。
想来这小郡王都身为一州刺史了,颁布一项法令还要打着皇帝的招牌,虽不成体统,引人笑话,但另一方面对百姓来说却很有说服力。对于要达到一项政令预定的快速施行的目的来说,确是最有效的途径。
转而,江文蔚又问道:定南郡王既颁布了这等法令,百姓们自然是欢喜的,但是那些海州的大户们岂不是在这些政令里得不到好处,而且我想还会有不少的损失呢。俗话说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知道这些政令又执行的如何,难道就没有人从中作梗,或者在里面使绊子,阴奉阳违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