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江丞相进海州



    南唐的宰相,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同平章事江文蔚做为这次出使中原晋朝的正使,率领着大队的使节团,在向送行的皇帝李昪拜别后,从金陵出发,一路北上,赶往海州,要在那里与副使的李煜汇合后,去往汴梁。

    话说江文蔚的来历却是不凡,他乃是后唐长兴二年(931年)的进士出身。因后唐明宗李嗣源的第二子李从容谋反被杀,以及权臣安重诲事件受到了偌大的牵连,再在中原呆着就会有杀身之祸才南逃投奔了当时还只是昇州刺史的南唐烈祖皇帝李昪,故而说他是跟宋齐丘等现在这一波掌控南唐朝廷各部门大权的老臣们一样,都是烈祖李昪的元从手下。

    当这位久在南唐中枢的大人物一进入海州境内,凭着他官场老手的政治嗅觉,便立马察觉出了这海州与他沿途经过的其他州府之间,大有不同之处。

    如何不同,这一路上他所经过的州府就有四五个,但是他沿途亲眼看到和派人了解到的这些州府的境况却很雷同。

    各州的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丧失土地,只能沦为世家大族的佃户。身为佃户,为了那一点点糊口之食在主家派遣的监工驱使下劳作不休,所以明眼人都能看出田地中的农民们在做活时的精神状态,那就是眼中看不到多少生活希望的消极感,以及担心主家克扣劳动所得,而使家中下一顿揭不开锅的忧心惶恐。

    另一方面虽然这些州府中的荒地也有不少,却是没有百姓想着去开荒。江文蔚也了解到之所以如此,亦是因为大地主们想的是开荒耗费人力,开荒出来的田地若没有个几年悉心照料蕴养,只能算是贫瘠的下田,自然是没有强抢普通百姓家的好田来的轻松划算。

    普通百姓不去开荒,更是因为费劲心力开荒出来田地,对于他们来说是丝毫得不到什么好结果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开垦出来之后,很有可能会被当地的恶霸豪强给侵吞,还因为需要给官府缴纳沉重的赋税。这些地方官依仗天高皇帝远,自己便是地方的土皇帝,运用起国家的法律禁令来,都是按照对自己有利的理解来执行,也只有如此才可以更方便的为他们捋钱刮地皮找借口。

    比如说,开垦荒地,朝廷的明令是根据各地的情况适当的减免,以促进百姓开荒的积极性。可是到了地方上,地方官大多将减免二字去掉,而这“适当”二字却又往往按最高标准来定夺。这理由当然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你一个小老百姓白占了皇帝家的土地,还想不向皇帝孝敬,当然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往往开垦的地里的产出都不够交赋税的,谁又愿意来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至于百姓交出的沉重赋税,有多少进了国家的府库,又或进了某些人的私人腰包,恐怕也只有地方官们自己心里知道了。

    再说江文蔚所经过的村庄和城镇,除了有权有势的人住的地方一片青砖碧瓦,显的高大华丽;反观普通百姓人家房舍都显的破败不堪,有的甚至没有屋顶,这是江文蔚在金陵所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人口不过千的村镇,乞丐满街跑,都要超过现在人口几十万的金陵城了(这该算是李煜在金陵创建互助会而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成果了)。在这秋意渐凉的天气,常有光着屁股的孩童互相追逐着穿梭于街市间,整个的街市显露出的都是一番衰败的景象。

    身为南唐的丞相,江文蔚自然不满眼见如此景象,他想着待出使完,回到金陵后必定要向皇帝参揍这些州府的地方官一本,好好正一正当地的官风。

    可是他也不想想,这天下包括他南唐国中当官的,如他自己般正直清廉的又有多少,若想整治南唐地方官场的风气,只怕要把南唐九成以上的州刺史和节度观察使给更换掉才行,这还不一定能保证后来者就一定清廉。

    说回头,一路心情因此闷闷不乐的江丞相这一进入海州境内,刚建立的对地方州府消极的世界观立马被改变。

    话说海州境内的情况却是被李煜当权后,在这几个月之间给捣鼓的完全变了样。倒不是说他推行的各种建设在外观上彻底改变了海州下辖各村镇的样貌。只几个月的时间,变化还没那么快,这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没个一两年可没有那么明显的效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