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仿写诗才思初现,遇名师暂得转折-第2/4页
就这样,平平淡淡过了很久,张清河觉得生活实在太无聊,便在课上偷偷照着《唐诗三百首》写诗,一边仿写一边研究平仄押韵,像“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之类的诗句不知道复制了多少。学校有座图书馆,张清河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转悠,每人每次最多借三本书,限定时期归还。明代开国文臣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写“余幼时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张清河也干过类似的事情。很多书籍实在有趣,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一想到改天就要还回去,心里就着急得不行,只好对着书摘录其中的一些部分,这项习惯一直沿袭到现在了。几年时间里,张清河把小学的图书馆翻了个遍,从《伊索寓言》看到《战争与和平》,从《汉书》看到《悲惨世界》,还照着《汤姆索亚历险记》写了一部小说……某天,父亲要去市里处理一些工作,就带着张清河一起。两人来到新华书店门口,父亲说,你先自己在这看看书,有喜欢的就拿在手里,等我回来了给你买。张清河点点头,看了一眼匆匆离开的父亲,便埋头钻进了书堆里。有一套丛书名叫《智慧背囊》,里面记载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张清河非常喜欢,下意识地看了一下价格,一本29.8,全套十本。大约两个小时后,父亲回来了,问张清河想好买什么没,张清河点点头说,都不要。父亲愣了一下,问道,怎么,没有你喜欢的吗?张清河摇摇头说,我都背下来了,所以不要了。所以,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张清河看完了那一整套书,还把其中的内容给背了下来。父亲又愣了一下,笑着说,那这样吧,我们买本字典,反正要用得上,然后再买点玩具回去,怎么样?张清河又逛了一圈,最后花了四十二块买了一本黑色封面的《成语字典》、花了十五块买了一盒五子棋、花了十块钱买了一副军棋。这几样东西,直到今天还在张清河的书房里呢。那么,父亲为什么会愣住呢,从张清河后来所写的《养儿防老》一文中可以知道原因: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幼时,父亲可以一只手把我“举高高”,我也爱坐在父亲肩上逛街。那时候家里穷困潦倒,我特别想喝饮料,某次逛街时,我拉着父亲的衣服,嘟囔着“口渴口渴”,父亲说,回家喝水吧。我不依不饶,嚷嚷着“我要喝饮料”。记得那时一瓶汽水七毛钱,却可以让我开心好几天。
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外出打工,临走之前跟我说,在家要听话,爸爸回来给你买飞机。过了大半年,父亲带着满满的两袋行李到家。我一句话也没说,把父亲的行李袋翻了个底朝天,结果没有看到飞机,于是接下来我怎么也不愿意喊“爸爸”。后来父亲去超市买了一架玩具飞机,当我拿到玩具才叫了声“爸爸”。从那之后,父亲很少给我承诺,但答应我的事情绝对会做到。用父亲的话说,那时候才知道,孩子是不可以骗的。
父亲没读过什么书,但他总会跟我说“曾子杀猪”的故事,也总会跟我讲做人的道理。他跟我说,男孩子要坚强,说话要算数,做事要认真,做人要正直。我从来不听什么大道理,但父亲就是这样做的,他就是一个坚强的、诚信的、认真的、正直的人,我想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
可是我很惭愧,我全都没有做到。在外求学时,我会给家里写信,偶尔也会给父母打电话,即使生了重病,也从未跟父母提起,希望父母不会因此而责备我;我兴趣广泛,但是并没有特别精通某一方面,父亲总爱说我不够认真刻苦,没有“钻研”精神;我也总是抵制不了各种诱惑,不知道自己还算不算一个正直的人。但我一直记着父亲跟我说“诺多必寡信”,于是这些年我宁可让人觉得自己冷漠,也绝不会轻易承诺,但如果答应了,便言出必行。
后来,我长大了,父亲老了。我开始觉得父亲食古不化,认为他的想法已经被时代淘汰了。父亲总是沉默严肃,年幼时的我敢怒不敢言,而如今却总是因为分歧闹得不可开交。后来看到一篇文章,才觉得原来我们总是把最坏的一面留给了最亲最爱的人。争吵过后,整个家里异常安静,安静得令人窒息,母亲会在一旁无助地流泪,我想她也承受不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会变成这个样子。于是我不爱回家,找各种借口外出、加班,只是不想待在尴尬的氛围中,也不想有无谓的争吵,于是每次回家都会觉得父母都老了许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