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终开窍1目10行,勤早学再遇诬陷



二年级的时候,张清河的父亲给他买了两本书,分别是《神话故事》和《成语故事》,张清河对此印象极为深刻,因为那是他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课外书,而且还是父亲给的礼物。《神话故事》的第一篇是《开天辟地》,接着就是《女娲补天》和《夸父逐日》,而《成语故事》的第一篇是《狐假虎威》。前者可能是按照天地初开的顺序去写的,而后者嘛,真不知道那编者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每一则故事都有精美的插图,文字上面都标注了拼音,张清河每天都要把这两本书翻开来反复看,没过多久就把那些内容熟记于心了。这些事情,只有张清河跟他的父亲知道,其他人压根不知道也完全不关心。

二年级下学期,张清河转到成章小学,分到了二(5)班,刚好在表哥所在的班级隔壁。表哥陈阳家距离成章小学很近,所以表哥家里人每天都专门送饭到学校。初来乍到,张清河并不是很适应新学校的环境,新学校的食堂也没有正式对这些转校生开放,张清河的父母也不可能每天走六七公里的路去送饭。于是,张清河的母亲回了趟娘家,特意交代娘家人每天去送饭的时候顺带多准备一份。就这样,张清河每天中午就跟表哥坐在一起,吃着外公外婆带来的饭菜,虽说是两个孩子两份饭,但彼此之间的菜却不太一样。小孩子没有那么多花花心思,回家之后也只是跟母亲说,今天有饭吃了,而母亲也没说,其实那天她回娘家,专门带了五百块钱作伙食费。当然,这些都是后来才知道的事情。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陈阳比张清河大一岁,为何两个人同样是一年级呢?后来张清河想了很久也没彻底搞清楚,或许是因为“小月生”入学,也可能是因为他一年级并没有完全上完,后者更为可信。因为张清河再长大以后发现,当年一起上幼儿园的同学,现在都比他低一届。这么想的话,中间环节肯定出了什么问题,那“天资愚钝”的说法恐怕只是一顶假帽子罢了,毕竟你让一个六岁的孩子去学七八岁的东西,有时候靠的并不是天资。外国有个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名为“格赛尔双生子”的爬梯实验,应当可以作为这个说法的事实凭据。但是,谁会在乎这些道理和原因呢,大家只关注“哎呀呀,张清河,大笨蛋,留晚学,大笨蛋”。事实上,那时候的张清河对此也不至于深恶痛绝,因为成绩不好并不代表脑子有问题,更何况一个小孩子管你什么学习成绩呢,只要好吃好玩就行了。

转到成章小学后,张清河放学后总是去外公外婆家玩,有时候干脆就住在那跟表哥一起看电视了,日子过得也算开心愉快。直到发生了这么几件事:周末早晨,外公赶集回来,给哥俩带了早餐。这本是一件舒服惬意的事情,但事实是外公买了三个包子,给陈阳两个,留了一个给张清河。小孩子可能不懂什么大道理,也不知道什么是寄人篱下,只是单纯地觉得,为什么我就要比表哥少一个。舅舅是个酒鬼,一日三餐都把酒当饭吃,且酒量极差、酒品极差,稍微喝两杯就开始撒酒疯,喝得烂醉如泥就往床上一躺,睡着睡着又突然坐起来大喊一声,把某天半夜起来上厕所的张清河吓得好几天不敢说话。某次张清河在集市上买了一个气球,舅舅拿起打火机就把气球给点着了,然后被溅射的火焰烧掉了头发和胡子。还有次,张清河在二楼看电视,发现遥控机失灵,就下楼找舅舅,结果他却一口咬定是张清河给弄坏了,

气得张清河当场就往家走。除此之外,舅舅和外婆都非常邋遢,家里几乎从不收拾,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张清河似乎与这户人家八字不合,或者到了这块宝地就会水土不服,所以每次去吃完饭就会拉肚子,每次住在那就一定会生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因此,等张清河稍微再长大一些,就再也不去外公家了,如果一定要去,那么绝对不会在那过夜。

听母亲说,外公外婆好像是近亲结婚,所以生下的兄妹二人体质都不好。起初张清河是不信的,直到母亲因为胆囊炎之类的病动了手术、舅舅在某天多喝了几杯就中风进了医院。外公那一辈有三兄弟,兄弟三人造了三间房,并排着住在一起,所以张清河每年过年都要一次性拜访三对外公外婆。外公陈金林家处在正中间,正如排行老二一样。这三户人家的关系很微妙,孰是孰非很难分辨,唯一的共同点是这几个人全都“精打细算”,不愧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外公应该是很疼爱自己的亲孙子的,逢人就说“我家陈阳怎么怎么优秀”之类,就算当时他的外孙明明和他的亲孙子不分伯仲甚至更胜一筹。外婆的脚是瘸的,可能是从前出了车祸或是得了什么病,尖嗓门、爱叨叨,说起话来没完没了。舅妈是四川人,不知道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并嫁给舅舅,家里的各种家务全都是舅妈一人承包,如果舅妈不在家,那张清河是绝对不会去的,因为一片狼藉,没有一块干净的地方,去卫生间撒尿还不如在路边的树底下解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