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拦截



东面的拦截点定在海滨公路与越河路交接处的十字路口,西面的拦截点定在普华四路与兑银路交接处的十字路口,两个拦截点正好相距10公里。

和白舒搭档的是大刀,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就是人狠话不多,他的人生格言是“一定要补枪!”两人乘着半装甲车来到一座废弃的商场前。大刀提着反器材狙击收纳箱,白舒背着光电望远镜,两人顺着楼梯爬上了商场破旧的楼顶,这里的视野非常好,周边的道路都尽收眼底。商场楼顶钢架之间的玻璃大多破裂,钢架也锈迹斑斑,所幸还算牢固。受战时经济的影响,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这种荒废的大型商场,它们就像战争的疤痕,记录了那段匮乏的岁月。

落点后,大刀只用了30秒就组装好了硕大的反器材狙击枪,枪上的45倍电子狙击镜可以将影像数字化,实时上传领路网,共享给每一位干员。不仅是狙击镜,各队员头盔前的摄像头、光电望远镜、提前释放到周围的一次性微形无人机、路上的交通摄像仪、街上的治安摄像球、居民安装的私人摄像头等,都由白姐统一获取、过滤、整合,构建成一张完整的动态战术地图,再经领路网分享给战场上的每一位队员,甚至远在首都的治安总抚。

大刀习惯用卧姿射击,人一卧倒,姿势已经摆好,他双腿呈八字形,双臂与枪的脚架构成三点支撑位,不需要半点调整,真正做到人枪合一。白舒不禁在心里赞道:真是天生的狙击手!大刀按下战术耳罩上的开关,问:“白姐,我的枪架好了,可以调试,给我提供个靶。”白姐:“距离你的正前方630米,海滨公路与越河路交接处的十字路口,正对着你的那盏交通灯。刚说完,原本熄灭的交通灯重新亮了起来,是白姐接入公共交通系统进行的操控。”大刀眉头一皱,训斥道:“这是破坏公共财物!”白姐解释:“根据模拟,交通灯的位置最贴近惶碎可能的行进路线,另外,本次行动的再建上限为3000万,确保一击必杀拥有最高优先级。”

白姐说得在理,大刀也不再质疑,果断地瞄准、装弹、上膛,一套动作下来粗长的枪管几乎没有晃动,没等白舒报出狙击要素,大刀已经扣动了扳机,“砰……”,商场的四周激漾起暴力的回声,0.4秒后,交通灯被打灭,灯后平整的水泥路面被射出一个人头大小的深坑,碎石四溅,飘起的烟尘肉眼可见。根据射击情况,大刀校正了电子狙击镜,白姐则计算出子弹的威力,并分享给全体队员。

“反器材狙击枪1.5公里内可以贯穿60毫米匀质钢板,动能超过2.35万焦耳。”

作为最后的一道保险,反器材狙击枪为队员们竖起了一堵坚实的心墙。

自从看到弑者以后,白舒就有种难以形容的感觉,像眼睛和脑袋的位置颠倒了一样,这是他从来没遇到过的,所以架设好光电望远镜以后,他打算再看看目标的情况,刚拿出收纳在腰后的小型折叠移动终端,战术耳罩里就传来了白姐的声音:“全体队友注意,全体队友注意,传感器发现乘金大道北侧公寓楼内有一位平民。”

1队队长石志坚没好气地问:“白姐,之前不是说核心区域居民疏散100%吗?怎么漏了人!”

白姐:“数据由津海市战时应急管理署提供。”

石志坚没好气地说:“回去以后提醒我向该单位提起行政投诉。”

白姐:“好的。”

5队队长张致远:“那位平民能自行离开公寓楼吗?”

白姐:“已尝试用各种方法联系他,

都联系不上,只探测公寓内部有生命体征,且生命体征较弱。”

李平峰皱了皱眉,待援的平民距离接触点有相当的距离,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却不能不管,只是还有不到30分钟就要和弑者接触,执行救援任务的队员恐怕赶不上这边的任务了。这时,一个念头在李平峰的脑海里闪过:让白舒去。

随着情报的不断积累,李平峰越来越清楚双方在实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单纯的火力侦察,3个小队还是勉强能完成的,但如果两位弑者突破拦截点且最终相遇,上级很可能会要求小队直接干预,搞不好就要全军覆没。如果非要在队员里做个取舍,他想保护白舒,然后和其他队友们一起流尽最后一滴血。非要问原因的话,因为白舒不欠这个世界什么,而且他比这里所有的人更有价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