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第5/7页



………………………………………………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国人对其钟爱有加。非独凡夫俗子手不离茶,文人雅士品更是品饮赏玩,品饮之不足,便赏玩,赏玩之不足,便吟诵。于是,散发着茶之清香的诗词歌赋,像茶叶一样,多不胜撷,饮之读之,唇齿生香。

早在公元758年左右,世界上就诞生了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将对茶叶的论述提升到“经”的高度,足以证明国人对茶的青睐。《茶经》的作者陆羽,也就有了“茶圣”之称。他在《茶经》的开篇就点明:“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种青睐,不仅体现在对茶的种植栽培,更体现在对茶叶的冲泡及感受上。同时期的诗人卢仝,曾经得到好朋友所赠送的新茶,他一时茶瘾大发,连饮七碗,结果诗兴也大发,遂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将每饮一碗茶水的不同感受,逐一写出,今天读来,依旧妙趣横生。“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这首诗,写尽饮茶的畅快,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成语,两腋生风。这哪里是饮茶,纯粹是食用仙丹啊。这倒真验证了诗人陆游的一句诗:“九转金丹太多事,服水自可追飞仙。”服水尚且如此,还用说饮茶吗?

茶,让诗人诗意大发的同时,也能激发起诗人的无限童趣。与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元稹,就写过一首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诗——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这首诗,从首句(标题)到末句,依次是一到七字。点明题意后,从茶的形状写到人们对她的喜爱,从她的制作过程写到冲泡后的色泽,再写以茶邀明月对朝霞,最后突出饮茶后的功效。仅仅看看这首诗的样式,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普通人没有这般高妙的才华,不过,他们也不会轻易放过以茶养性的机遇。时至今日,村头巷尾,许多人手捧一只茶壶或茶杯,古朴一点的壶盖与杯盖上,常常刻有五个字:“可以清心也。”不要小看了这五个字,它的巧妙之处在于,随便从哪一个字读起,都能读得通读得顺,读得有韵味。

这些享受与癖好,落魄文人也只能可望而不可及了。名落孙山的命运,让他们从风花雪月虚无回归到柴米油盐的实在。据说当年有一落第秀才,遥想起当年的风华正茂,不禁悲从中来:“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样样皆不差。如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相同际遇的人,读之必然叹息连连。

女性也饮茶,只是,她们在饮茶时,则多了一份拘谨。《红楼梦》的第25回中,王熙凤拿林黛玉开涮:“喝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茶,何以与媳妇相提并论了呢?原来,茶,不便移植,而是落地生根,因此,过去将其视为女性忠贞不二的化身。旧时女方去男方家相亲,是不能轻易喝下对方所冲泡的茶的。有人据此来推论出林黛玉其实早就有了与宝钗共守宝玉的心思,这是因为,《红楼梦》的第62回中提到,林黛玉竟然喝下了薛宝钗喝过一口的茶水。这推论我们显然不能接受,不过,也还真有些道理,否则,以林黛玉的冰清玉洁,她怎么能喝别人喝过的茶水?现在的女性哪讲究这些,她们要么不喝茶,即使喝,也是冰红茶之类,至于那些繁文缛节,统统不理会,更不知道。特别是采茶姑娘们,她们身背茶篓,在茶地中飞蝶穿花一般采茶,本身就是一幅秀色可餐的图画。“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上了一点年纪的人,看到这几句,可能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当年的《采茶舞曲》实在是太流行了。这首采茶舞曲保持了民间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1987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推荐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