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第3/7页



干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暑假工,感触极深,拿着我人生第一桶金,心里乐开了花,虽然这些钱不多,但是是我用劳动换来的,劳动致富说得果然不错。

这天父亲找我喝茶,我感觉我的味觉透过了茶的苦味,仔细品尝,好像还是有一丝丝甜味,原来,人生如茶,需要不断吃苦,锻炼,最后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月,我得到不仅是钱,还是实践,对生活的实践,体验生活,适应社会。

就这样,茶一直伴我同行,教我如何体验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

………………………………………………

一直想就“人走茶凉”之说发点议论,但心存顾虑,因为那时还在“台上”,怕遭“站着说话不腰疼”之讥。现在角色转换,到了“台下”,似乎可以“叟言无忌”了。

“人走茶凉”是对炎凉世态的一种艺术概括。特别是阿庆嫂的一句“人一走,茶就凉”唱开之后,经常被人用来慨叹有些领导干部离退之后处境的变化。常言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老同志们的感受当然是真实的,比如,过去家里门庭若市,现在车马稀少了;过去请示、汇报、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现在可能几天听不到一次铃响了;过去邀请出席

各种庆典、宴会、研讨会、论证会的应接不暇,现在难得收到一份请柬了;过去生病住院,花篮、水果、营养品随着探望者纷至沓来,现在病房里变得冷冷清清了……凡此种种,抚今思昔,焉能无“人走茶凉”之叹!

然而。我倒认为,对于“人走茶凉”也需作一点具体分析,未可一概而论。“势利眼”者固然大有人在,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些因素,如果不区别,就容易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陷入无穷的烦恼之中。

依我看来,“人走茶凉”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何以见得?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有两个妙喻,原话记不准了,大意是说: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炉子就逐渐凉下来了。朋友尚且如此,何况是一般的工作关系?在位时朝夕相处,自然交往频繁,离岗后相见日稀,没有那么多要事向你请示、商量,“茶”的降温便成为一种必然。如果哪位领导干部退下以后,依旧宾客盈门,酬酢不绝,倒有点反常了,对本人而言,也未必是件轻松愉快的事。再说你退下之后,当然比较清闲,而在位者工作都很忙,哪有那么多的时问老是向你嘘寒问暖?如果还期望人家“早请示,晚汇报”,未免有点近乎苛求。记得前几年有篇小说叫《电话》,写的是一位老首长离休后,因为每天再也接不到那么多的电话而闷闷不乐,日见消瘦。了解他心境的老伴只好偷偷关照旧部每天打个电话“汇报工作”。这样做了果然灵验,老首长恢复了奕奕神采,家庭里也重现融融气氛。这样的人为“保温”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领导干部离退休之后,某些待遇或礼遇确与在位时有某种反差。我觉得这也正常。一视同仁不等于不分轩轾。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汉代大将军李广,在位时声名显赫,退役之后,有一天出城喝酒,回城时天色已晚,城门紧闭。扈从喊话要求打开城门,说是“故将军李广”回来了,不料城门官偏不买账,回话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况乃故也!”把李广气得够呛,后来李广被重新起用,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位势利的(也许是很坚持原则的)城门官给宰了。我看这位大将军的器量未免太窄了些,故将军就是故将军,硬要和今将军攀比,岂非自寻烦恼!

我还有一个看法:茶的保温是个双向问题,要靠双方努力。俗话说得好“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我见过一位老同志,退下以后,始终如一地热情支持,帮助在位者的工作,结果“茶”不但不凉,反而更热了。这虽属特例,也给人启发。

有位年轻同志,在我“下岗”之前向我诚挚表示:请您放心,我决不会“人走茶凉”的。我当即口占一首打油诗相赠:

人走自然茶就凉,

不凉反而不正常,

只要留得真情在,

纵然成冰又何妨?

………………………………………………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不同,故才有文化大家庭。

坐在窗边,手里的茶盖撵着茶叶,声音清脆又有节奏。朋友告诉我,这种红茶要先醒一遍,刚泡出来的茶汤不得喝,等到第二次注水时,要迅速出茶汤,这样香气便保留了。他还告诉我,泡红茶的时候要把壶嘴提高,让水流像一条线一样从上到下沿着一侧灌下来,使茶叶在杯中翻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