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隆中对》战略的成功与失败-第2/4页
这里还不讨论刘禅,就凭上面三点,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计划被破坏殆尽。要等“天下有变”,结果刘备和自己的骨干成员自己先变的一塌糊涂了。
诸葛亮忘了,刘备不是枭雄,而是一介平民。关羽也不是什么神将,就是一个心有忠义的普通人。
一个个全是扶不动的阿斗,诸葛亮已经尽力了。
博望新野两把火,虽然挫曹军锐气,但是不可能改变双方力量的根本对比。刘备一路败退,与公子刘琦暂屯夏口。诸葛亮出使东吴是非常精彩的外交故事,其外交风度和政治见地以及他的军事才能都得到了彰显。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书中杜撰出来的故事,他被一群无耻的投降派给刁难,但诸葛亮应对自如,可谓对答的典范。作者这里只载录《三国志》诸葛亮作为外交身份人员对孙权说的话。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实力不在强弱,在乎人贵有志,开篇说的好!)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是战是和当速做决断,以免上下疑心。笔者想起郭嘉在官渡之战两军对垒说的话,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表明刘备的志气,以激发孙权的自尊。险而决绝,拍案惊奇!)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孙权有军事上的疑虑)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彰显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为孙权释疑。)
读史书《三国志》比读小说《三国演义》更加让人钦佩,让人肃然起敬。古人的智慧,活在当下的我尚不及万一,惭愧无极!
好一个“并争天下”,我们无产阶级的目标就是要得天下,要争天下。哪怕只是个初中生,小学生,也要与博士、硕士,研究生们并争天下。
要抵抗还是要投降?这不仅是实力强弱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志气的问题。刘备是有志气的,所以誓死不降曹。诸葛亮用语言在人心目中的比对作用,来智激孙权。孙权务实,疑虑重重,诸葛亮又用自己的客观分析来说明曹操军队的弱点。既然刘备有志气,又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来辅佐,所以孙权就决定联合刘备一同抗曹。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外交才能对促进孙刘两家联合抗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战略上形成了合力抗曹的局面。曹操这次的对手果然不同。
孙权的军队是迎战曹军的主力,而且孙权的军队要盛于刘备和刘琦的两万人,这导致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荆州也就是江陵首先落入孙权之手,《三国演义》纯粹润色,但还是种下了“借荆州”的祸患;一个是诸葛亮在追击曹操的安排上有意的放过了曹操,没有对其赶尽杀绝,这在战略上是不想东吴过于做大,另外军事上也是收四郡的需要。《三国演义》书本里提到关羽放曹操的事,可信度比较高,姑且采纳。借荆州的矛盾,后来演变为孙刘两家的切齿之恨,这直接打乱了联吴的战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