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玉壁攻防战



第二卷 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第十六章 玉壁攻防战

秋意浓,北方的原野被染上了一层耀眼的金黄。风吹过,茂盛的秋草纷纷翻滚起来,如同一道道灿烂的波涛。此时,辽阔的大地上,正有一匹黑色的骏马在奔驰。马背上,一展大红色披风随风飞扬,猎猎作响。

一碧万顷的天空中,有一排大雁队列整齐,向南方飞去。马背上的人忽然勒紧缰绳,停了下来,抬头向大雁望去,眼神中充满羡慕之情。

这骑马之人正是陆鸿影,此时她成为将军府函吏已有两年时间。在这两年时间里,陆鸿影借着给高澄送信之便,去了不少地方。经过种种历练,人长大了,也成熟了不少,但眉宇间的那一抹阳光之色却不曾减少分毫。

秋风迎面吹来,陆鸿影立于青天和黄草地之间,四周辽阔无边,仿佛天地间只有她一人。陆鸿影兴奋地张开双臂,仰天清啸一声,那种快乐和自由的感觉简直快要使她飞上天去。

此时正值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深秋,东、西两魏之间再起战事。丞相高欢亲率十万大军,攻打西魏玉壁城(位于今山西稷山西南)。而陆鸿影正是奉高澄之命,赶往东魏军中,做一名随军函吏,以便更加快速地向身在邺城的高大将军汇报战果。

天空中的大雁已经远去,陆鸿影又在壮丽的大自然中享受了一阵,便再次伏在马背上,向玉壁城的方向一路疾驰。

两日后,风尘仆仆的陆鸿影到达东魏军大营。负责接待的士兵是个朴实的汉子,他虽然很惊讶高大将军竟会派一个小姑娘来做随军函吏,但还是很热情地迎接了她。

这是陆鸿影平生第一次进入军营,里面的一切对于她来说都十分新鲜。一顶顶素白的营帐星罗棋布,身着盔甲的士兵们在营帐之间穿行,不时还有一些歌声从营地里传来。

“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牌子铁裲裆,互鉾鸐尾条。”

歌声粗犷,也听不出什么调子。一首歌唱罢,响起了一阵大笑声。而后又有一汉子扯着嗓子唱道:“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前头看后头,齐著铁互鉾。”歌声也是同样的难听至极。陆鸿影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但不知为什么,身上却有一股澎湃的热血渐渐上涌。

陆鸿影在营地里溜达了一会儿,却并没有见到多少士兵。听说高丞相此番出征,一共带了十万余人,这大白天的,人都去哪儿了呢?陆鸿影随便询问了一名士兵,那士兵将陆鸿影带到营地之外,用手指着远处道:“他们都在那里挖沟呢。”

“挖沟?”陆鸿影疑惑地看去,果然,只见大队人马都集中在前面,一个个拿着铁锨和铲子正在卖力地掘地三尺。陆鸿影大惑不解:“这是在做什么?”

那士兵笑了笑,向陆鸿影解释起了原委。

原来这并不是高欢第一次攻打玉壁城,早在四年前,高欢就曾率领大军来攻打过。那是东魏兴和四年的时候,高欢亲率大军从汾、绛两州进入西魏,扎下四十里连营,意图全取西魏河东地区。高欢踌躇满志,本以为胜利在握,岂料竟然连续攻打了九天,都没能撼动玉壁城分毫。就在攻城的第九天,天上突然降下一场暴雪,东魏军队准备不足,缺衣少食,导致大批士兵被饿死、冻死。而后方的粮草一时间又供应不上,因此无奈之下,高欢只得下令退兵。

有了前车之鉴,这一次高欢不打算贸然强攻了,他提前准备了许多计策,想用最小的代价拿下玉壁城。而“挖沟”正是计策之一。

四年前,西魏弘农守将王思政为加强防御,镇守河东,在地势险要的玉壁修筑起一座城池,名为玉壁城。这座城池直面东魏晋州西南边境,距高欢所居住的晋阳仅有七百里路程。玉壁城筑于汾水下游南岸,北临汾水谷地,西为黄河,东为涑水河,三面皆是黄土断崖,只有南侧有道路可与外界连接。

城池矗立于河流冲击而成的黄土高台之上,是一道天险。城内土地肥沃,富产粮食,能够满足军需民用。对于西魏而言,据玉壁则长安无忧而坐望晋阳,对于东魏而言,得玉壁则晋阳无虑而长安可下。对于这样一块兵家必争的宝地,高欢岂有不动心之理?况且现下玉壁城在西魏手里,这就等于是在高欢的家门口大张旗鼓地修了个贼窝点,若是不拿下此城,他便日日如芒刺在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