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腾龙之乱四-点将出兵-第2/3页



殿门大开,府门外一直到西门外,全是集结起来的军队,外围,是无数观望的百姓。披上战衣,拓跋子带头大踏步走出门外,身后文武分作两队,紧紧跟随,外院中,军旗高高升起,那是旭渊显眼的绿底红龙旗。

拓跋子:“少牢祭旗!”

牛羊头摆上,以血祭旗,牙旗立起,全军将士整装待发,大小战旗,盔缨,被寒风吹得猎猎舞动。

旭渊的风带着冷,但所有将士胸中却是热血和雄心,这批临时组建起来的军队,在一位战神的带领下开始了征程,所有的将士坚信这位统帅会带领他们取得胜利。

“全军出发!”

在全城百姓及太子府内聚集的大小臣属的瞩目之下,拓跋子翻身上马,身后是诸位将领僚佐,整齐的脚步声,马蹄声已经提前与风雪声开始了对垒,踏着雪花硬着寒风,直出西门而去。

大军出发,太子府短暂了迎来了一点点喘息的时间,仅仅是一点点,因为他们马上要接手的,是数路大军的后勤粮草,前线与都城的畅通联系,以及初日城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太子府的属官们抖抖肩膀上的雪花,回到屋内,准备开始他们全力的辅助。

此刻终于能稍稍安心睡下的,换成了拓跋峙,他并非拓跋子那种武功天下独步之人,内力真气不足,两天不眠不休已然疲惫不堪达到身体极限,大军渐行渐远,拓跋峙满是欣慰和安心,靠在殿内的榻上便沉沉的睡去。

大军出发,士气高昂,拓跋子用兵向来让人摸不准策略,甚至连自己人都不知道他会如何调动人手,大军出发,他自为前锋,并集中所有马匹进行分配,后续部队分成数路并进的方式前行。按照正常的行军,散军更是要多磨合熟悉,拓跋子却反其道而行之,各部行进速度快慢不一,形成阶段前行,让人不解其意,前往战线的军队,居然各走各的,相互不管。

在西征大军当中,有一支奇特的队伍,这支队伍人数很少,是拓跋子这位太子殿下从各处公卿官员出征调而来,从各府高官当中抽调过来的家丁,卫士,还有一些子弟。他们原本的作用只是凑数,原本不在拓跋子的考虑之内,可既然太子花费了功夫把他们征集起来,拓跋子便打定主意,既然这些人日后都会成为旭渊国的后继之人,何不在此时加以历练。

各路人马按照原本的编制前往初日城的西大门西山关,距离初日城约二百里,

西山关,西领进入都城初日城的必经之地,如果绕路,会多出数日的路程,且没有官道,选择此地,乃是拓跋子稳稳估计乱军能推到最往前的位置,这是一支军队的生理极限,绝不可能会有军队能两天两夜连续行军三百里并打破一处关口继续进攻,如果有,那也是强弩之末,不堪再战。

这是拓跋子算计的第七,也就是他,敢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还能大睡两日补足精力再行作战,在他休息之前,这个结论已经得出,而他佐证这个猜想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太子府消息汇总中的那一条:这支乱军从域外一路往东推进,但仍在小西域维持了两座攻下的城池。

一支需要盟友带队,还有保住已经占领城池,且相隔很远,那么就说明,这支军队绝对有顾虑,他们有打不赢就撤回去的想法,之所以拼命的前突,无非是看旭渊军队的反应速度。综合判断,拓跋子笃定这支人数不过三四万人的乱军,绝无可能攻击到西山关。

如拓跋子所料,当他抵达西山关时,敌人距离此处还有一段距离。拓跋子是个不需要被保护的统帅,大浪淘沙,一个从行伍中拼杀而起的统帅,他的武力早已超过大多数人。但为帅者,不可称匹夫之勇,军强为国强之基石,军强之基石,则来自于军中以后注入的新鲜血液,远居北域的旭渊,想要重回中原,逐鹿天下,这一群公子王孙,必然是其中的骨干,拓跋子之所以和拓跋峙默契无间,便是彼此相知,他知道,这支公卿子弟组成的队伍,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子,他们以后就会把旭渊的军队带成什么样子。因此,这支被补足到千人的子弟兵,就成为了这次西出平乱的临时亲军,拓跋子必将让他们经历一次历练,哪怕只是见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