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老实人的生活



        调查对象对于生活的保障有着强烈的**。

        迫切需要建立保障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是改善和提高全体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由国家依法建立、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农民生活保障性制度措施系统。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让农民始终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之中,旧社会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懒是罪恶之源”“勤俭持家”从侧面说明农业社会应当勤劳为先。农村的“老实人”更是恪守这样的道德准则,一马当先冲在勤劳最前列。因为“老实人”更加需要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建立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实现。

        表2表明,几乎所有的第一代人都希望子女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其实这是人类的基本诉求,但是“老实人”群体对此目标表现的更加强烈。在为数不多的话语中,会出现某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某某白天做瓦工晚上回家复习终究考上大学的语句和故事。种种诉求充分表明希望下一代人不要继续走自己的老路,但是善良的本性又让他们不知道如何清晰的对子女表达自己的期望。他们不需要大富大贵,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来保障自己的生活即可。

        农村中有知识有文化的由民办转为编制教师退休质量堪忧。

        退修教师的待遇在农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遑论“老实人”。因为这样一种优厚的保障,老实人更显得功成名就。然后这类群体人生的长度跟保障相比较显得特别的薄弱。统计数据中四位民办教师,除了1位因为中途改行没有继续教育行业之外,有1位英年早逝,2位虽然坚持到退休,但是退休不到3年就过世了,退休工资分为6832元,6945元。同时期的普通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基本在600-3000元之间,第25号调查户主属于民办教师中途下岗性质,目前每月补助300元。这些教师过早去世原因都是因为严重的病症,分析原因,李姓老师因为两个子女,退休之后仍然不断扶持子女,加上自身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积劳成疾。另一位和工作有关联,张姓老师长期担任小学教导主任,工作认真严格,在那种年代但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按时完成所有的任务如备课笔记,作业批改,不间断的急火攻心,导致精神和身体紧张,加上性格内向且子女学业处于中游,其爱之切责之深。日积月累多种因素导致如今状态,其子女因为压力过大不得排解患有精神疾病,一个家庭等于画上休止符。虽然多项研究表明,很多高考状元出身于医生,公务员和教师家庭。这不代表全部。

        农村“老实人”更怀有一种改变人生的强烈**。

        数据表明,25户家庭第2代家族里面本科以上学历者有四位,一位任企业高管,三位在高校工作,其中一位在澳大利亚取得博士学位,目前在某研究所工作,一位任985军校教员,一位在普通高校。父辈中三位终身务农,一位在村卫生室担任医生,为乡邻服务20年,最后在镇卫生院退休。调查走访中,赤脚医生和军校教员的父亲相对是“老实人”中的“能人”,留学博士的父亲从事运输船生意和种地,几乎都是终身务农。在东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小别墅和2层小楼,这几位家庭祖宅仍然是三间瓦房,分外显眼。获取中专和大专文凭的也获得了很好的归宿,90年代初获取上海港湾学校的中专文凭,简直是轰动全村的一件大事,汤姓人家获取了这一荣誉,目前在深圳某港口担任中层干部,他的父亲积劳成疾61岁病逝。这几乎是付出了一个家庭的所有,这背后就是强烈的改变命运的信念。从社会学家雅各布斯的社会资源论出发,老实人的子嗣有相当的人数已经占据一定比例的社会资源,实现了社会分层的新角色的默默的转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