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一.二 环境 之 露天电影-第2/6页
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也还是能够看到这种皮影戏的,小村人们叫它“驴皮影”;等我长大到十几岁的时候,就没有在小村见到这种艺术形式了。
没有考证过当年的《大闹天宫》是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制作的,也没有考证过是不是通过其他的类似的方式制作的,仅仅是在述及于此的时候想起了这种艺术形式,也就在这里面提了一下。
我们接着说看电影。
说到电影我们还是有一些发言权的。比如最初的时候仅仅在省里面有电影放映队,隶属于省文化厅电影科(多年前的组织结构),那时候都是这个放映队下来县里面放映电影;后来放映队归属于县里面了,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县里面建立了放映队,去各个生产大队循环放映电影;再后来在我几岁的时候吧,县里面的放映队下放给当时的人民公社,各个公社才有了放映队,我们说的这个(到农村)放映电影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前前后后。
看电影也不能就一直站着什么都不做,尤其就是小村的孩子们,就这样站着也不太安稳;大抵孩子们在出门准备看电影之前也是真的做了准备的,比如孩子们会从家里抓一挎兜或者一裤兜儿瓜子儿揣起来,路上或者到看电影的时候拿出来吃,一边品评着电影的内容。
那时候挎兜与裤兜的区别也就在于挎兜是衣服上面的,裤兜就是实实在在的裤子上面的,揣毛嗑吗,是要隐蔽一点儿的,裤兜就比挎兜更可靠,尽管裤兜鼓起来也会很明显的,孩子们还是认为裤兜比挎兜更安全一些。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就是,孩子们抓来的瓜子儿,往往都是生的,并没有炒熟了,最多就是偷偷地放在炕席底下热炕上面炕一下,也就算是熟了,虽然这个就是半生不熟的,介于生的与熟的之间。不过还真的就不一样,炕过的瓜子儿口味与生的还就真的不一样了,当然与熟的味道也不一样。
赶上家里面炒瓜子儿自然是最好的事情,要是赶不上,孩子们怕也没有胆量炒一锅儿瓜子儿专门带着去看电影,这个是可遇而不求的事情,孩子们也是知道的,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把下屋(小村指代仓房)里面的瓜子儿抓出来一些放在炕头儿炕席底下炕一下,炕得半生不熟的,还有一点儿香味,总好于生吃;这样的行为大人们也是看得见的,多数情况下也是默许了的,就不再追究孩子们;孩子们小归小,他们是家庭的成员,不是贼,不能像防贼那样的防备孩子们;还有父母还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别说人,就连麻雀也知道护着她们的孩子,甚至会拼了自己的性命。孩子们也还算懂事儿,大多会带走一大部分,留下一少部分给家里面的兄弟姐妹们或者爸爸妈妈。
这个炕,我们都知道的就是指我们小村一个时期的一个建筑部分,也就是小村人睡觉的地方,后来被床所替代的那个;可是同样是这个炕字,有的时候也还是一个动作,比如我们说的炕瓜子儿,就是把瓜子儿放在热炕上面(烘)干(gan1)一下;同样的(烘)干(gan1)一下,也还用于其他的物品,比如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的冬天,人们的鞋子很多都会湿,晚上也能放在炕席下面炕一下,当然是放在炕头了,炕稍儿怕是就不能了,这个是真的。小村那时候还没有甩干的洗衣机,甩干机也没有,洗完的衣服,拧干了,就放在炕上面,一边炕一下,一边晒一下,干的也快一些。
电影放映队有一挂驴车,这个驴车比起小村的四马大车来说就小一些,车轱辘也不是大胶皮轱辘那么大,大小也就是比着二马车子的样子,驴车用来拉他们的设备,也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也有的时候有的大队也会派车去把他们连人带设备一起拉(接)过来。放映队有几个箱子,外加上他们的发电机,还有就是两根光滑的松木(电影)杆子。
露天电影放映就在小村大队院子里面。电影放映队到(来)了,天还没黑,院子里面就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了,大人们三五成群聊着各自的话题,孩子们围绕着大人们打闹着,嬉戏着,彼此招呼一声,一群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飘来飘去;间或有些时候就会有一个声音传过来:快走吧,电影改在小学操场演(放映)了。于是一群忽东忽西的孩子一阵风儿的就飘过去了,剩下的大人们也就三五成群的跟着孩子们转移了,一边还三两成群的唠着嗑,好像就不是去看电影,唠嗑才是主要的事情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