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题:瞎编
我的眼睛瞟了一眼前面的表,刚好30分钟。
太慢了!太慢了,我从来没有这么慢过。
放松!
我吐了口有些闷的浊气。
看到刚才已经看过的第16题。
隋朝的行政区划,给定历史事实来论证观点。
相当经典的题目类型了,一般就是总分总的分论点和材料的观点契合一下就OK。
这种题目的特性在这一题上显示的相当明显。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3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周教授的观点很明显认为行政区划的演变是历史、地理、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
再加上题目中言及的“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论证周的观点。
那么这一题的作答思路就很清晰了。
从当时的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因素解释隋朝政治区划发展的原因。
历史具有沿革性,隋朝在初年实行的州郡县的三级制度,一方面是秦朝的郡县制,另一方面是汉朝的监察区划职能异化变成了行政区划。这应该就是两个得分点。
这题明面上考的隋朝,但是一旦涉及历史沿革的问题,就很容易牵扯到之前朝代的知识点。
好题。
我心里不禁为这个出题老师竖了个大拇指。
政治,在这里很明显是广义上的政治,包括当时社会治理的诸多方面,也是对内对外两方面考虑的结果。
这个跟材料1之中的提示就关系很大了。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
杨坚白嫖了北周之后,留下了一个完美开局,文帝励精图治,才开创了大隋朝37年的长久历史。
这个材料就是记录的当时文帝废除郡制的具体经过,还有整理户口的详细内容,以及后来炀帝杨广即位之后对周围地方的控制。
材料给的内容很少,需要思考的地方很多。
首先,一个新的朝代建立,还是四百年未曾出现过的大一统朝代,如何巩固新生政权,这是历代开国君主都要面临的问题。这就给隋朝的行政划分提示了一个缘由。
户口的重新规划,对人员流动的控制,这是第二条有效的信息。
炀帝穷兵黩武,平定边疆之后设立新的州县,这是第三个可能得分的点。
中央集权……
控制人员流动,稳定社会秩序……
巩固边疆……
嗐,考来考去,能考的还是那几句话,只不过是组织语言的方式变了变罢了。历史题,尤其是16题向来如此。
地理,这是牵扯到自然环境了。
根据第二幅图隋朝的版图和州级行政驻所来看,还是沿长江黄河流域较多一些,平原地区较山区高原多一些。
最后再来一句肯定式的话结尾,把自己刚才说的话再总结精炼一下。
我心情舒畅了一些,好歹没有选择题做着那么渗人。
我强迫自己低下头,不去看前面的表,害怕把自己的心态搞裂开。
长久的考试经验告诉我,
抬头之后的心情猝死才是最浪费时间的。
第17题就是“李超”了。
李超是谁?印象中没有这个人。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BJ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BJ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默默读完材料一,心中喟然长叹,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自由和选择的权利真的很少。
我还记得这道题的题干:“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
我似乎有些明白这题想让我回答什么了。
结合时代背景,来回答这些人做出这些举动的原因。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