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被针对了
次日,来到学校,又要开展痛苦的一天了,这种枯燥又无聊的生活是我从来没想过的,我干脆在纸上研究起字词来。
“州,‘我是谁’用英语咋说?”余大权反脸过来问着我,我愣了一下,而后脱口而出“WhoIam?”
下一秒我便意识到不对劲了,当他问出“我是谁”时,我的脑袋里想的是用“Whoareyou”作类比,但似乎是脑子哪一环节出错了吧,认为“WhoamI”读着太过绕口,我便脱口而出了。
我翻开了我的笔记本,上面的诗歌有许多都是晦涩难懂的,至少万凯平能或多或少看懂《山中杂记》和《竹林馆》,但他对我一些诗歌则是表示一句都看不懂。
我叹了口气,我觉得我已经尽量去写得通俗易懂了,我从前一点都不明白白居易为什么要极力做到自己的诗歌通俗易懂,这是因为这才有利于诗歌的推广,像是万凯平,他看到云杪,烟霏,谩凝伫这些现实生活中基本不用的词,他可能就断绝了去学习的道路了。
我觉得是我的诗词造诣太低了,用当今人的话来说就是空有辞藻,内容空洞,而且还沾沾自喜,说自己是个文艺青年。人家李白一首《静夜思》,全篇没有一个生僻字,可硬生生的就是让人读起来感觉到了一种思乡的气息,仿佛这就是自己所经历过的事儿。
“上课太无聊,我想往外逃。”我随意在草稿本上写了两句,而后快速划去,要是被人发现我写过这样的“诗”,非得把后槽牙都笑掉不可,完全的白描,加上幼稚的立意,太过粗糙了。
上课实在是太过无聊了,恰好我成绩不错,因此我在课堂上课外书也没有老师说我,甚至其他同学说我的时候老师都会站出来维护我。尤其是语文课,邓老师夸我的寒假作业日记写得很好,在班会课的时候还专门投影上来,让同学们做做阅读理解……
关于作文这一块儿,我的现代汉语的水平实在是差,我就感觉我是普通人的水准,甚至可能还不如普通人,但要是比写文言文,不限时长的话,我想我一定会出类拔萃。在这一方面邓老师一直在维护我的自尊心,让我十分感动,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
英语罗老师让我报名英译杯,那是一个翻译英语大赛,看谁翻译得信雅达,我试着翻译了一篇,用的文言文,结果压根就没获奖。那一百字左右的文言文可是耗费了我两个晚上,第一个晚上我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又用文言文写出来,硬生生少了几大百字,结果石沉大海,一点动静都没有。
这让我有些失望,但我也安慰自己:若是我努力了就能成功的话,那世界上还需要什么天才呢?
想来这种古风也是小圈子,我认为在很久很久的未来,就连我现在的知识储备都可以当个“国学大师”来当当了…这种古文的落寞是必然的,因为在古代,会写字会作诗的都是读书人,而且大多都是有功名的读书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推行了白话文运动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证明古文就该是被淘汰的。
但我打心底里认为,现代汉语缺少了古文的一种独有美,那便是“精悍短小”,这种短小是有意义的。譬如说用现代汉语表达“无能为力”,有人可能去标标准准翻译为“我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而有些人认为翻译就该是“做不了”。
后者有着明显的差别,“无能为力”这一个词,在中国的古代语言体系中,
最为突出就是这个“能”字,前者的翻译很好,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而后者的“做不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做不了?是自己不想做,还是没有能力去做,还是其他的种种?这就造成了有我们语文试卷上的语病题了,也就是歧义句子。
我阅读过很多的古文,有一些书籍是没有标注标点符号的,我也没有去认真学过《师说》中的“句读”技能,光是凭靠语言的逻辑和意思就能够将标点符号全部标注上,而现代汉语呢?譬如“王叔叔来我家玩,王叔叔夸我作业做得好,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这一句话和“王叔叔来我家玩,王叔叔夸我做得好,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两句话是完全不一样的。
用类文言来写则是“王叔之余舍游,赞余勤勉好学,遂亲余,母亦亲余。”,或是“王叔之余舍游,赞余勤勉好学,遂同母亲余”。这两句话有先后次序的分明,但你除了正确的标点外,无论怎样打标点都是感觉语序不通,或是成分不明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