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日常八-第3/4页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虽然最终脱颖而出的两位是黄帝的儿子,但玄嚣和昌意文武双全才华出众,各方面都优异常人,让各方信服!
黄帝看这两个孩子,文才武艺不分上下,就只有看他们的德行了。
黄帝:“玄器、昌意,我交给你们每人一张具茨山画图。山南、山北两条河。两道河需要挖到颍水为止,各需人工千个。今日,每人只给人工五百,看谁能只用一半人力,先把河水挖到颍水,即可接替帝位!”
想来想去,昌意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玄器走到昌意身边小声说:“弟弟,父王曾说过,只要团结,问题是能够解决的。我想咱俩人,要是各挖各的河,怎么干,也完不成任务。”
昌意:“哥哥,我实在想不出来,咱向父王说明吧,请他另出别的题目。"
玄器:“弟弟,你别着急,我想出一个办法,我带领人工,把山北的姬水河沟向南挖。你带领人工把齐水河向北挖。到具茨山东,把两道河汇到一起,变成一条河。一道河分成两段,咱俩只用一半人工,一定能提前完成。”
昌意:“唉,对啊!妙,你想的办法真妙!”
俩人见了黄帝,说出了这汇合工程的道理。黄帝很高兴:从这里你们要悟出一个道理,两股水汇流一处,又省工又省时。两处挖,各挖各的河,就完不成这个任务。这和治国一样,你们兄弟二人,无论谁当首领,谁当副手,都要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与百姓同心同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依我之见,玄器接帝位,昌意作副手!”
昌意:“我赞同父王的旨意!”
玄嚣:“谢父王器重,我要把昌意留在身边,辅佐问事,共商治国大计。”
黄帝去世后,弟兄两人互敬互爱,通力合作。在他们俩带动下,自上而下,层层选拔贤才良将,举国上下,同心协力,共建伟业。
历史上有很多举贤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案例,有很多成功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把这几句话当做任人唯亲的根据,为此闹出了不少的祸害.词人晏殊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熟知,后世评其“闲雅富贵”。如果我们了解晏殊的人生,便发现他不仅词作“富贵”,官宦生涯也称得上一帆风顺。更有趣的是,“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晏殊把女儿嫁给锋芒毕露的富弼,富弼后来任枢密使,还与范仲淹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死后谥号“文忠”。可以说,晏殊眼光极为独到,“举贤不避亲”;女婿富弼当仁不让,光耀门楣。
晏殊事例其实是宋代“榜下择婿”现象之代表,其核心是朝廷高官挑选有才华的年轻人,成为乘龙快婿,待其身居高位,延续家族权势。无疑,这种做法给孤门细族的年轻人机会。也许,现代人理解此事并不困难;然而,世家大族愿意让并不门当户对的年轻人入赘,并非自古而然。
柏文莉的《权力关系:宋代中国的家族、地位与国家》,主要考察了宋代宰辅家族的婚姻、仕途与地方交往。她的观点主要分三部分,其一,宋代官僚精英内部,普遍施行联姻,塑造并维系着自己的社会阶层——宰相之家往往与多个大族有姻亲关系,他们的婚姻策略很保守,多为子孙辈重复通婚。但是,官僚和普通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完全封闭转化的机会——依靠广泛推行的科举,虽然“鱼跃龙门”的几率微乎其微,但终究给一部分寒族子弟逆天改命的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