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日常八-第2/4页





        “叔父是至亲,我非常的尊重您。您虽然率先起兵响应义军,但您起兵是为了避患,而且在刘黑闼作战的时候,不战而逃,于国家并没有大的功绩。而如果没有房玄龄等人的辅佐,我也得不到天下。我不能因为您是我的叔父,就把您和开国重臣同功论赏。”

        一席话说得李神通面红耳赤,闭口无言,众将也心悦诚服。对李世民的大公无私十分钦佩,从此断了凭借关系得到封赏的非分念头,而是尽力报效国家,以图加官进爵。

        李世民为政之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不但做到了论功行赏不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且还做到了不计较个人恩怨任用人才。

        唐太宗时期有名的谏臣直臣魏征,原本是太子的部下,但太子不听从他的劝告,最终被李世民取而代之。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因而数次去拜访他,希望魏征能为国效力。

        要知道,魏征曾经给太子出谋划策要除掉李世民,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李世民的敌人。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魏征,成就了魏征忠臣的美名,也给自己带来了贤君的荣誉。

        只有心底无私才能让天下人心服,只有胸怀宽广才能让天下人归附。俗话说:

        “泰山不拒累石方成其高,江海不择溪流方成其大”。

        作为一个统治者,就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气度,这样才能得天下之才为我所用。如果在选拨人才上,以关系亲疏为凭借,那么就会造成所赏非贤,所罚非暴的后果。

        当做贤人的得不到勉励,而作恶的人也得不到阻止,社会上对贤才的追求就会减少,整个社会也就走向了混乱。因而,在举荐任用人才的时候,要能够做到“举公义辟私怨”。

        在人才管理的艺术上,古代和现在是同样的道理,国家和企业是相似的情况,因而,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也应该做到“举公义、辟私怨”。

        相传,黄帝年迈之时,感到年岁已高,需要有才干的部落首领继承者。但,胜任者一时难以选拔。于是,黄帝召集众臣,商定选人大计。

        大臣:“以我来看,黄帝身边有二十五子,挑选一个德才兼备者即可!”

        大臣:“黄帝功高齐天,选子接位,情通理顺。”

        黄帝:“千秋大业,属于天下百姓,居万民之上,必德才兼优者。依我之见,要让所有合适人才公平竞争,不能循私舞弊,不然,功业将付之东流。”

        仓颉:“大王,仓颉以为,可以下令,公开张榜选贤,各部落推举能人,统一应试。只有这样,方可选贤举能啊。”

        对于仓颉的意见,黄帝赞赏,众臣附议。于是,黄帝当即下令:公开张榜,选举继承者。

        应试分为文、武、德行三项。文的要求,识字、数百个;武的要求能握千钧弓弩,百步之外,射断桑蚕丝线。最后由黄帝用特殊之法测试德行。

        张榜不久,各部落报名应试者数百人。到了比赛选拔那天,应试者各显神通,箭法出众者,数不胜数。有的文才过人,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但,文武双全者,数量不多。最终,经过层层考验,只剩下两个人难分伯仲。一个姓姬叫玄嚣,一个姓姬叫昌意,此二人是亲兄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