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学塾-第4/4页
她无旁的玩伴,常常对着虞氏发问。
虞氏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如此这般,经年累月,她倒识得好些字,亦诵得许多文章。
后来虞氏再写字、作画,她也能跟上一二。
夫子多半心神是在那些年岁大的学子身上。对着她们,还会加授些王夫人诗、管夫人画、卫夫人书。这些学子中有一人名为宋姈宜,是宋老太傅的孙女。
不过三两日,学子们都知晓宋姈宜此人了。
非是因了太傅孙女的头衔,而是宋姈宜的确好学。每堂课上,总要得到夫子一番夸赞。字好,画儿好。尤其是女夫子,总要添上一句,博闻强识不输男儿。
人人皆以能同宋姈宜说上话为荣。
如莺同宋姈宜隔得远,对她只是有些好奇,并不像旁人那般期期艾艾,有结交之心。
不过很快,继宋姈宜之后,“安如莺”这三个字也出现在夫子口中了。那女夫子道是“小小年纪,字显风骨,恐是自小吃苦,下了功夫。”
如莺羞愧地低下头,她的字与母亲的字放在一处,尚不及三分;她自小亦没有吃过苦,她以后好似也没打算吃苦……
但女夫子的夸赞,总教她不敢再生懈怠之心,她只愈加用心。
女夫子喜抽学生诵文,有人诵得磕磕绊绊,有人记诵不全。她点了学堂中间的如莺来诵。
是篇欧阳文忠公的《醉翁亭记》,那不是如莺的功课。
如莺生了一颗游山玩水的心,《醉翁亭记》、《沧浪亭记》、《丰乐亭记》……她都会。
她声儿婉转,平缓处软柔,抑扬处空灵,诵得窗外蝶舞蜂飞,堂间诸人心中游意萌动,恨不能去醉翁亭一游。
当日,如莺身旁重又聚了二三好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