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58杨业与潘美-第2/5页





        杨重贵喜欢打猎。由于他的骑射本领一流,加上打猎时又比较讲套路,每次围猎的收获总比别人多好几倍。对此,杨重贵并不满足,反而对着自己的随从们说:"我将来一定会当将军的,到时候我要带着你们,像今日打猎一样比别人战果更丰硕!"

        当杨重贵到了弱冠之年,北汉主刘崇注意到了这个有勇有谋且忠义无双的小伙子,就将其收至膝下,并为其改名刘继业

        公元986年,北宋雍熙三年,经过数年的厉兵秣马,宋军再度北征。

        按照赵光义的部署,征辽大军分东、中、西三路。东路军以曹彬为首,以十万宋军主力,声称直取幽州,但实际上却是为了牵制辽军主力,为中、西两路的进军打掩护。

        中路军的统帅是田重进,领兵出太行山谷飞狐口,直取蔚州;西路军则夺云、寰、应、朔等州,统帅自然是潘美。杨业作为副帅,也随军出征。

        起初,皇帝制定的作战计划执行得还算顺利。东路军的统帅曹彬,是与潘美齐名的宋朝名将,宋朝平定南方就是靠这俩人。在曹彬的指挥下,东路军一直吊着辽军主力,而中、西两路则趁机进军,攻城略地,形势一片大好。

        眼见中、西两路战功累累,而自己身为主力却寸功未立,东路军诸将心里失衡了,纷纷要求主帅曹彬领军进攻。

        按说身为一军之主,这仗怎么打理应曹彬说了算。但面对众将请战,曹彬居然“不能制”,只得在众将怂恿下率军出击,裹粮前进。

        广袤的华北平原,一如草原一般一望无际。在这种地形里,辽军骑兵的机动性被发挥到极致,前出的宋军很快粮道被断。

        宋对辽,以步制骑,跑得没人家快,欲战抓不住人家主力,欲退又免不了被对方骚扰,军中无粮,雪上加霜。终于,岐沟关一战,十万宋军主力一战崩溃。

        失去东路军压场,作为偏师的宋军中、西两路显然打不过辽军主力。

        如今败局已定,赵光义痛心疾首,不得不下令让中、西两路军队放弃已占领的城市,班师回国。他特别叮嘱西路军潘美,将云、寰、应、朔四州百姓迁回关内。

        这人怎么撤,西路军副帅杨业率先发言: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杨业所说的,是一个调虎离山之计:撤民从最远的云州开始,而宋军则攻打东边的应州吸引辽军主力,由此让开西边云州—寰州—朔州的道路,正好让百姓撤离。四州百姓全撤不现实,但撤走三个州的百姓,还是可以一拼的。

        杨业话音刚落,一个声音便表示反对。

        说话的不是主帅潘美,而是监军王侁。

        王侁,是一个很有来头的人。其父王朴,是五代后周名臣,是周世宗柴荣的臂膀。这人有多牛?宋太祖赵匡胤曾说:“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