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48两个才子



公元974年,李煜最后一次拒绝了赵匡胤的邀请不去开封之后,“帝始决意伐之。”

        赵匡胤被拒绝之后,突然提出一个新的要求。他要李煜马上派人护送南唐境内一家姓樊的人到开封来,全家老小必须一个都不能少。

        李煜摸不着头脑,但他刚刚拒绝过赵匡胤,心惊胆战之余正想着怎样讨好,何况根据调查这家姓樊的人极其普通,最有出息的是个叫樊若水的落第举人。那就送吧,无足为惜。于是他立即下令照办。

        樊若水是长安(今西安)人。他爹樊潜是南唐中主李璟属下的小县长,李煜子承父业当了后主。樊若水也想子承父业当个小县长,却连省考笔试那一关都过不去。屡考不第,但志在千里。他主动给国王李煜写信,对国家大事精心议论,提出各种建议,可惜,没人理他。报国无门,当官无路,举人先生很伤心。

        大江天南北,两岸花万朵,杂花生树树比花多,难道我还非得吊死在你这可半死不活的树上,你不让我当县长,樊爷自有当县长甚至市长的地方。

        经过一番思考,他认为宋太祖在北方立国,至今已近十年,先后灭掉后蜀和南汉,地盘越来越大,兵力越来越强,南唐已经成了他的瓮中之鳖、刀下之鱼,只是苦于长江天堑阻隔,才迟迟未能发兵。因此他想:“大江无桥可渡,宋军就难以攻取南唐。若能用竹筏、大船架起浮桥渡兵,帮助宋廷完成一统大业,岂不是扬名振声之举吗?”想到这里,樊若水积极筹划起来,决心一定要拿出一个最好的架桥方案,作为自己北归的见面礼,去呈现给宋太祖。

        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大胆设想,但要实现并不容易。首先,这浮桥架在何处最为合适?樊若水颇懂些兵法,也读过不少地理方面的典籍,他又长期生活在长江边上,因此对长江渡口、圩堰、关卡、要塞等无不了如指掌。经过一番认真的考察和周密的分析,樊若水认为采石江面比瓜洲江面为狭,可作为架设浮桥的首选地点。然而采石江面“惊波一起三山动”,要在这样的奇险之地架设浮桥谈何容易!要架桥,不仅要事先测量出江面的准确宽度,还要在岸边建起浮桥固定物。采石乃是南唐的军事重镇,在南唐驻军的眼皮底下,要测量江面,建造浮桥固定物,当然不能公开行事,只能设法暗中活动。

        于是他经人介绍来到采石广济教寺当了一名和尚。这个广济教寺位于牛渚山南麓,南唐时已有七百余年历史,是江南远近闻名的一大禅寺。樊若水来到这里,接受了“具足戒”,落发成了僧人。其实,他哪里是真心当和尚,只不过想借此身份掩人耳目,利于他考察采石江面而已。

        樊若水在寺院里没有多少事做,出入也很自由,有机会他就经常到牛渚矶边察看地形,并暗自绘下图纸,标上记号。有时他还以垂钓为名,划着小船,带上丝绳,寻找隐蔽处,将丝绳拴在牛渚矶下的礁石上,然后牵着这根丝绳划到西岸,用这种办法来测量采石江面的宽度。为求其精确无误,樊若水在采石江面如此往返数月,测量十几次,竟然神不知鬼不觉。

        樊若水获取了采石江面的水文地理资料后,便于开宝三年(970)不辞而别,离开广济教寺,逃往宋都汴梁,求宋太祖召见。赵匡胤正在研究、制定收复南唐的计划,正在为没有南唐尤其是长江天堑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挠头,并且掉了一地的头皮屑,饶是这样,依然头昏脑涨打瞌睡。樊若水的一张《横江图说》让所有的技术问题迎刃而解,好钢用在刀刃上,马屁拍在坐骨神经上,来得好不如来得巧,樊若水不但给他塞了一个乳胶枕,还给他吃了一颗速战速决大宋必胜的定心丸。樊若水向宋太祖献上平南策——“请造浮梁以济师”,宋太祖一听龙颜大悦,喜不自胜地说:“今得此采石详图,李煜小儿已尽入我袋中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