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47反奸计-第8/8页





        李煜是纯粹的文人,文人有文人的懦弱,文人也有文人的倔强。李煜懦弱,他死活不敢与大宋为敌;李煜倔强,他坚决不肯将自己、将宫人、将江南的命运交给别人掌握。所以任赵匡胤有千条妙计,他就是绞尽脑汁拖延“不朝”。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赵匡胤遣使两下江南,以“礼”相邀,敦促李煜前往汴梁观礼。第一次派门使梁迥口传圣谕,谓“天子今冬行柴燎礼,国主宜往助祭。”这里所说的“助祭”,就是要李煜以降王的身份亲赴汴梁,陪同北宋天子去南郊举行祭天大典,并借此机会强迫李煜对天盟誓,滞留京师,永做赵匡胤的不叛之臣。梁迥动身之前,又与随从策划调虎离山之计:假如李煜婉言谢绝,“邀请”不能顺利成行,便乘李煜到渡口登船送行之机,强制载其北渡,挟至汴梁。幸亏南唐君臣对此行动早有耳闻,事先制订了防范措施,梁迥碰壁而归。

        第二次派知制诰李穆为国信使,持诏再赴金陵,特邀李煜“同阅”祭天牺牲。李煜同第一次一样,执意“抱病”,反复强调难以从命,双方谈得很僵。李煜诚惶诚恐以礼相待,李穆却傲慢无礼不可一世。他先是郑重宣读赵匡胤的一道诏令:“朕将以仲冬有事圜丘,思与卿同阅牺牲。卿当着即启程,毋负朕意。”接着便颐指气使地训斥李煜:“古训曰:识时务者为俊杰。依本使之见,国主入朝势在必行,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既然如此,又当宜早不宜迟。不然天子发怒挥师渡江。到那时国主悔之晚矣!”

        李煜虽然不敢发作,却针锋相对地回答:“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圣上如是相逼,今有死而已!”

        作为“天朝”使臣的李穆,对李煜的答话漫不经心,他以目空一切的口吻警告李煜说:“国主入朝与否理当自裁,本使不便多言。不过朝廷兵甲精锐物力雄富,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迄今尚无一国能挡其锋芒。眼下天子正命曹彬挂帅南征,且已在江北精心布阵,战事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但愿国主明智,切莫以卵击石,还是权衡轻重及早入朝为好。”

        李煜忍无可忍,用平和的语气坚定地回敬道:“烦请尊使转奏圣上,臣年来体弱多恙不禁风寒,眼下更难于长途跋涉,无力入朝!”至此双方不欢而散,结束了这次剑拔弩张的谈判。

        李穆当即回船,翌晨解缆启航,赶回汴梁复命。赵匡胤听罢李穆面奏这次出使始末,决计出兵南唐,生擒“倔强不朝”的李煜。

        李煜则与臣下发誓:“他日王师见讨,孤当躬擐戎服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如其不获乃聚宝**,终不做他国之鬼!”此话传到汴梁,赵匡胤对左右说:“徒有其口必无其志。渠能如是,孙皓、叔宝不为降虏矣!”

        三年后,一切准备就绪的宋军敲响了灭唐的战鼓。那个起劲说林仁肇坏话的皇甫继勋仍是起劲的卖国,最后被李煜下旨杀死,其尸体被恨他入骨的军士分食。杨行密小舅子朱延寿的孙子朱令赟到底是根红苗正的官三代,战败后投火自尽。这两个死法不一,但终究是自毁长城的帮凶,如此下场,也算是告慰了林仁肇地下的英灵吧。陈乔在国破之际,无力回天的他慨然对李煜道:"我死后,陛下就可以自保无虞了。陛下只要将罪过全归到我身上,就说是我替陛下想出不去朝见的办法就好了。这是目前最好的计策了。如此,也算是报答了先帝的厚恩吧!"说完,跳楼殉国(一说自缢),一缕忠魂去和林仁肇相会于地下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