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47反奸计-第4/8页
林仁肇看到敢死队员绝望得跳水而亡,不禁虎目含泪。此时的他知道,张永德绝对不会放过乘胜攻击的机会,自己没有时间悲伤。于是,林仁肇抹了一把眼泪,转身命令诸军迅速脱离战场。然后,他不顾亲随劝说,单枪匹马为大军殿后。此时,周军的箭矢不要钱似地向他射来,林仁肇挥动长枪,将这些致命的箭矢挡落。张永德远远看到如一尊战神般挡在周军面前的林仁肇,不禁惺惺相惜道:"唐国有此能人,不可轻敌!"于是,他下令周军见好就收。此后,他将此事通告全军,林仁肇的英勇事迹像风一样传到了同样以勇武闻名的赵匡胤耳中,这让他颇为心动,很渴望能够与之一战。然而,此后的南唐一败再败,李璟无奈只得向后周割地求和,赵匡胤也就没机会与林仁肇放马一搏咯。李璟虽败,却还不算太糊涂。他并没有因为林仁肇没有毁掉浮桥而责怪他,反而录其战功,擢升林仁肇为治润州(今江苏镇江)的镇海军节度使,不久又改镇武昌。贰臣林仁肇恢复工作后仅仅一年,就当上了大镇节帅,心中对李璟的感激可想而知。
此后多年,中原换了天子,南唐也换了国主赵官家很好地扛起了后周的大旗,将统一大业搞得如火如荼。而接替李璟的李煜除了填词的功夫超过乃父外,别的一无是处。最可怕的是,隔壁老赵"抓生产,促统一"都搞得那么直白了,词帝还忙着欣赏窅娘的步步金莲,根本不肯做好战守准备。在他心中,始终认为只要自己不得罪赵官家,赵官家应该也没功夫搭理自己吧。如此天真的皇帝,你非要让他读懂赵官家首创的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真的很难!偏偏林仁肇读懂了,知道南唐"战亦死,不战亦死",所以,他一面苦练军队,一面上书李大才子:"淮南(此时的淮南已被割让给后周,在赵匡胤代周后,忠于后周的李重进凭借淮南起兵反赵,兵败被杀后,宋军进驻淮南)兵力较弱,宋国又连年用兵,先后平定西蜀、荆湖、岭南,千里奔波,士卒劳累,这正是可乘之机。陛下只要给臣数万兵马,臣就能夺回淮南。只要我们守住淮南故地,一来可保金陵无虞,二来可以和北方政权联合夹击宋国,这样宋国也就不敢兴兵灭唐了。陛下如果担心宋国问罪,可以对外宣称是臣起兵反叛。此战臣若成功,淮南归唐所有;臣若兵败,陛下可灭我满门向宋谢罪,以示陛下并不知情。"多体贴的臣子啊,居然连善后的办法都替主子想好了,古往今来的忠臣恐怕也无出其右吧。说句公道话,林仁肇的计谋如果是上奏李璟的话,多半会被采纳。李璟不是强者,但也不会轻易认怂,如果有机会收复故土,他不会拒绝的。可惜,林仁肇这次面对的是温柔乡里长大的词帝李煜,让他去面对宋国的问罪,想想就不靠谱。果然,李煜看到这封情真意切的上书后,惊道:"你千万不要胡说,这会连累到国家的!"说完,又觉得把林仁肇留在武昌直面宋军还是不放心,万一哪天他故意擦枪走火怎么办?越想越怕的李煜干脆改任林仁肇为南都(今江西南昌)留守、南昌尹,让他离宋唐前线远远的。可怜,林仁肇一片丹心换来的竟然是李后主的心惊肉跳,怎能不让人苦恼?不过,林仁肇当过十多年隐士,是能耐得住寂寞的,大不了就再等几年吧,也许自家的主公能够缓过味来呢?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林仁肇的上书如果只是让李煜心惊肉跳,其实还算好的。因为,林仁肇的舍身报国引发了更加可怕的不良后果。时刻关注南唐动静的赵匡胤知道了林仁肇的上书内容,不禁冷汗直冒。这个林虎子也太虎了,怎么连这样的事都敢做?如果这事做成了的话,自己要想灭掉南唐,恐怕又会止步于寿州城下了。甚至,南唐军一旦逆袭成功,天下之事未可易量,谁知道会出现啥变数?再加上,林仁肇虽出身行伍,位列将帅,却仍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因此深得军心,士卒乐意为之效命。赵匡胤对这个对手了解得越多,就越是担心他成为自己统一天下的大敌,决定要认真对待。想到这儿,一时顾不上灭唐的赵大官家本着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的心态,开始着手设计除掉林仁肇。一天,一个在南昌潜伏多年的宋军探子头目摸到了南昌城中某画师的家中,二话不说就掏出大把银子道:"听说你擅长人物肖像,我想请你给林大帅画像!"画师愕然,刚要推辞。头目一挥手,几个手下冲进来,亮出兵器指着画师说:"先生莫怪,我们也是奉令行事,只要先生画得好,刚才的钱只是定金。事后还有重谢!不过,咱们丑话说在前面,如果先生不能完成任务的话,那么我们也会受罚。当然,在我们受罚之前,也不会让先生好过的!"画师知道上了贼船,只得答应。那头目派人送画师到便于观察林仁肇的地方,同时,又派人将画师的家人带走看押。数月后,汴京城中,赵匡胤召见前来进贡方物的南唐郑王李从善(此时已降封楚国公),大家谈得很开心。然后就是赐酒,君臣尽欢(李从善是大宋属国宗室,对赵匡胤亦称臣,亦可谓君臣)。赵大官家难得开心一次,不免喝得有点高了,就提议带李从善在宫中转转,让李从善比较一下,宋唐宫廷的不同。李从善不敢拒绝,只得唯唯跟从,小心伺候。赵匡胤那天也不知咋就兴致那么高,领着李从善在宋宫中转了很久,终于来到了一间宫中密室。密室前的禁卫刚要上前阻拦,却发现带头的竟然是皇帝,赶忙行礼。赵匡胤爽朗地说:"尔等看守此地,辛苦了,今天朕带楚国公来这里参观一下,让他见识一下大宋天威!哈哈~~"话里话外,透着无比自豪的优越感。禁卫只得打开室门,李从善见赵匡胤如此,也不好说什么。再说有机会看一看大宋的秘密,也可为南唐立个大功,免得人家说皇族成员都是一群只会吃白饭的窝囊废。于是,李从善随着赵匡胤进入室中。只见里面挂着各种地图,有的见过,有的根本不知所云。另外,室中还有一些人的挂像,画得非常逼真,李从善也是有的见过,有的从没见过。不过,艺术修养不错的李从善在画像中猛然看到一张熟脸,不禁愣住了。怎么会是他?看到李从善停在一张画像前不走,赵匡胤打着酒嗝走过来,对着一脸惊愕的李从善说:"楚国公对此画像眼熟吧,这可是你们的林大帅派人送来的见面礼!朕很喜欢,就让人挂在此处了!噢~~对了,朕前天还让人给林大帅准备了府第。哎~~,楚国公,你怎么不走了,到那边,朕给你讲讲朕的打算~~"说完,赵匡胤一把拉起李从善。之后的李从善满脑子都是林仁肇的画像。虽然赵大官家没说林仁肇是否归顺,但是人家把画像都送来了,到底是何居心还不是明摆着吗?不行,这可是天大秘密,我一定得通知国主兄弟,让他早做打算。有人说,后世的外交家,前世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其实太高看他们了,外交家怎么能比得上那些"一怒则诸侯惧,一息则天下安"的纵横家,至少李从善就没这个本事,赵匡胤这个漏洞颇多的小把戏就将他骗得团团转。看来,他永远只是个不错的求饶专家!就这样,赵匡胤密室里有林仁肇亲自送来画像的消息,迅速传到了李煜的耳朵里。李煜闻讯后大惊,联系到此前林仁肇所献夺取淮南之策,觉得哪有那么高尚的臣子,林仁肇一定是想借机生事,一方面给宋皇送上讨伐南唐的借口,一方面借机掌控更多军队。李煜越想越有理,立刻召来军方大佬皇甫继勋和朱令赟商量对策。这两货都算是官宦子弟,本事不大,妒忌心却不小,对于林仁肇一战功成当上节度使非常看不惯:自己有那么好的家世还干了多年才当上节帅的,凭什么他一个贰臣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上位呢?如今,这两货听到国主说出对林仁肇的猜疑,那还说啥?反正当时的人们都没看过《三国演义》,不知道其中有"蒋干盗书"的桥段。再说,即便看过,也不妨碍整死这个与大家格格不入的林仁肇啊(他那么忠诚为国,不是反衬出我等无能吗)?就这样,李煜君臣越聊越觉得林仁肇可疑,实在该杀,于是,又迅速就如何处理好一个节帅死后的乱摊子达成一致,然后,一位公公就带着圣旨出发了。几天后,莫名其妙的林仁肇被召入金陵,然后就是一杯宫中的顶级鸩酒,仅供林大帅本人品鉴!看着府外密密匝匝的禁卫,林仁肇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对南唐的无限忠诚最后换来的竟是这样的结果,还能怎样呢?千古艰难唯一死,希望自己这一死能够报答李璟的知遇之恩吧!这一年是公元972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