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六章 河东平叛1
军中多贫苦出身,不识字者甚多。世家子弟也不会如赵元朗般,末路投军。老夫子更是像捡到了宝,任凭吴大胡子多次索要,均是不肯放人。
赵元朗在老夫子处,无非就是些军令文书之类的繁琐工作,第二日便已不耐烦。想他去流月城之前,是个游手好闲,混世魔王般的人物,哪里是天天伏案书写的性子?赵元朗不禁想念老三杨砺,这文书的工作,对于他来说怕是再适合不过。可是这老夫子年事已高,体力衰竭,实在是无法在承受如此繁复军务。赵元朗甚至暗暗称奇,按军律来说,老夫子已过六十,可以放还老家,为何他还在军中效力?连吴大胡子这般人物,对老夫子都礼让有加,看来这老夫子并非常人。
次日大军启程,继续西去,每日行军不过五六十里,照此看来,不出五天,便能到达潼关。吴大胡子行军途中,依然找机会编练新军,并且坚持让赵元朗白天参加训练,夜里再回老夫子处,帮他处理公务。老夫子也并不计较,答应了。这可算是乐坏了赵元朗,不必日日夜夜与纸笔为伴,竟对吴大胡子的祖宗十八代都感激涕零。
这日扎营完毕,吴大胡子又安排新兵训练,直至天色渐暗,方才罢休。饶是赵元朗筋骨强健,又熟习混元劲,此时已经是周身疲惫。虽然如此,赵元朗仍然依约来到老夫子营帐,帐中有案几三张,老夫子坐在上首,正在案前闭目养神。
赵元朗小心翼翼地收起老夫子案上卷宗,又走到另一案前,西向而坐,将这些卷宗一一处理完毕。净是些兵马钱粮的账目。赵元朗看得仔细,这些账目显示大军钱粮充足,足足有几万人三四年的用度。赵元朗看得入神,心下奇怪,自言自语的说道:“奇怪,粮草充足,难道朝廷是要做持久作战的准备么?”
“咳咳”老夫子咳了两声,道:“元郎可曾看出端倪?”
赵元朗抬头看了看油灯下的老夫子,似乎是养好了精神,便又低下头看着账目,道:“如此数量的粮草,朝廷难道是准备做长久打算?仗打得越久,国家损耗甚巨。换做是我来领军,定然会速战速决,否则,南方李唐,西方孟蜀,北方契丹,便如同那恶虎扑食般,随时都会择机而噬,覆灭我大汉。”
老夫子笑道:“后生小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可知此次叛乱因何而起?”
赵元朗答了:“这各到还要请教老先生了。”
这时帐中又进来一人,二十七八岁的样子,阔面大耳,英武不凡。只听此人顿首向老夫子拜道:“弟子见过老师。”
老夫子慵懒的摆了摆手,示意来人坐下。道:“子荣来说说看,如今三方叛乱因何而起?”
来人遂东向而坐,见西首赵元朗容貌伟岸,却是新兵打扮,不禁暗暗称奇,心想:如此人才为何在军中不受重用?
此人姓柴,单名一个荣字,是老夫子门下弟子。
柴荣心思沉稳,向赵元朗通名见礼完毕,说道:“先主新去,如今主少国疑。各镇之中,手握兵权以自重而轻新主者,以李守贞尤甚。李守贞自晋以来,皆为上将,累世战功,自矜功伐,以为无人能制。此是其一。
先主遗密诏除去杜威,李守贞兔死狐悲,心中惊疑不定,遂招兵买马,不听朝廷号令。李守贞于三月在河中(今山西永济)自立为秦王,随即派其骁将王继勋占据潼关,此是其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