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四章 初带吴钩4-第2/3页





        赵元朗舞动棍子,只觉沉甸甸的,虎虎生风,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又将棍子拆开,分作锏用,甚是顺手。此棍可长可短,能远能近,赵元朗爱不释手。

        再将那紫金钵拿起来看时,无甚特别,赵元朗靠近火边,拿出小刀,刮去一点面漆,里层黄灿灿的,略带紫色,赵元朗心想这还了得,这钵入手有斤重,又是稀有紫金,拿去兑换银两,这辈子恐怕就不用再愁钱花了。

        赵元朗一下子得了三件宝物,心下开朗,神智昏昏一扫而空,归家也不急于一时,遂在山中练起混元经来。

        自从赵元朗得了混元经,不知山中几何。这日他修炼完毕,心想拳法诀窍已经熟记于心,只是混元内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功行圆满,于是收了三宝,出山往北而去。

        赵元朗一路来到了陕州,才知道王崇景、赵思绾、李守贞已经连城一气,叛了汉庭。此时郭威正在陕州号召百姓参军,并征调民夫,欲往西平叛。

        赵元朗来到报名处,见队伍分成两列,民夫报名排起了长龙,竟一眼望不到尽头,而入伍报名处却经营惨淡,人数寥寥无几。他心想郭威号召力竟有如此之大,简直可以说是一呼百应。

        其实不然,当时赵思绾所部已占据潼关,并与后蜀、南唐均有联系,约为同盟,共同攻打后汉。若是叛军得逞,便会出潼关而攻陕州,其后下洛阳,破开封便轻而易举。百姓此去大多是做后勤,运送物资,比起真正上前线拼命的将士,不仅少有性命之险,打仗不论胜败,又能拿到一定数目的赏钱,在这朝不保夕的年代,谁又在乎这点风险而不去挣那养家糊口的救命钱呢?

        赵元朗毫不犹豫地站到入伍报名的那一列,另一列几个年纪较长的正在闲聊,似乎对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其中一个说:“钱老头,你这一把年纪了,还去掺和打仗的事儿,要钱不要命啊!也不怕这一身老骨头有去无回!”

        钱老头无奈回道:“周老弟,我家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小孙子出生时儿媳就难产而死,儿子去年又被强征去当兵,死在了战场上,如今我老了,不中用了,干不了活,养不了小孙子跟我老伴儿,多亏年轻时候打过仗,这样的场面还算应付得来。这次我能去,家里就能拿着钱换些粮食,挨过一时便算一时吧!”

        那周老弟也是苦不堪言的道:“这年年打仗,我们这些老百姓的日子还怎么过!前几次跟着钱老头你,总算是捡回一条命,不知道这次还有没有那么走运!”

        钱老头又安慰周老弟,道:“我听说这次皇上派郭威节度全军,跟着郭将军,我们总能有条活路走,他打仗可厉害呢!”

        周老弟一时喜出望外,反问:“真的?”

        钱老头点了点头,说:“我年轻时候,跟着郭将军,总能打胜仗。”

        周老弟这才说道:“那就好,那就好,哎!”

        二人闲聊完毕,这才发现赵元郎已站到另一列。周老弟看着赵元朗,对钱老头说道:“钱老头,看,又是个不知死活的愣头青!”边说着还边用手指了指赵元朗。

        钱老头则是语重心长的劝道:”小伙子!年纪轻轻,不要拿命去开玩笑!你站的是上前线拼命的队伍,快过来这里,这边不用去拼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