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武唐臣将——李善 武元庆 王方庆等-第4/5页
索元礼,胡人,为武则天时酷吏,武则天临朝后,拟废除异己,他承旨上书告密,擢为游击将军。派他在洛州设置机构,审理“谋反者”,并对谋反者施行各种酷刑,还令受刑人广泛牵涉无辜,使被陷害而致死者多达数千人,而他则大受武则天之赏赐。于是长安县人周兴、万年县人来俊臣等人仿效他,制造极为严重的恐怖气氛,后武则天为平除这一民愤却又将他逮捕治罪。
张光辅,长安人,唐朝大臣,被擢升为宰相,参与征讨越王李贞的叛乱。期间,张光辅纵容将士趁机暴敛,杀降冒功,受到新任豫州刺史狄仁杰的抵制和谴责。张光辅因此怀恨并弹劾了狄仁杰,使其贬官,罪臣徐敬真、张嗣明为保性命而胡乱牵连其他大臣,张光辅被其诬陷为东征平叛时心怀两端,不久后被处死。
张锡,字奉孝,贝州武城人,张文琮之子,张戬之弟,武则天时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周允元,字汝良,汝南郡安城县人,唐朝武周时期宰相。二十岁,考中进士,累迁御史中丞,得到皇太后武则天提拔,授检校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实质宰相。联合司刑少卿皇甫文备上疏弹劾五位宰相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和陆元方附会于权相李昭德,未能匡正朝政得失,导致五位宰相都被贬为刺史。
范履冰,本名范裳,字始凝,怀州河内人,唐朝时期宰相,太子少保范千兴之子。起家周王李元方户曹参军,仕途不顺,高宗时期,入宫修撰经典,选为“北门学士”,授门下侍郎,迁吏部侍郎,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兼修国史,时称良相。武周元年,坐罪下狱,为酷吏迫害致死,中宗复位,追赠左仆射。
侯思止,雍州醴泉县人,唐朝武周年间酷吏。出身贫穷,靠卖饼为业,充当恒州参军高元礼的家仆,参与诬告恒州刺史裴贞联合舒王李元名谋反,得到武则天任用,授游击将军,累迁侍御史。期间,罗织罪名,陷害宗室大臣,制造了多起冤假错案,侯思止不顾武则天禁令,滥用丝绸,遭到宰相李昭德审查,坐罪杖杀。
郭正一,字正一,定州鼓城县人,出身中山郭氏。贞观年间,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学士,迁中书舍人,高宗即位,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册封颍川县男。武后称制,授国子祭酒,迁检校陕州刺史,受酷吏周兴诬陷,坐罪处死。
郭待举,字待举,许州颍川人,唐朝宰相,南阳太守郭处范的儿子,出身太原郭氏颍川支族。进士及第,累迁黄门侍郎,加任同平章事,位列宰相,兼任太子右庶子,教导太子李显。上书营救宰相裴炎,迁太子左庶子、吏部侍郎,贬为岳州刺史,不知所终,神龙革命后,追赠侍中。
房融,武周时期宰相,授以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唐中宗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恢复唐朝国号和统治,由于亲附张易之兄弟,坐罪流放钦州,死于高州。
邓玄挺,字固,雍州蓝田人,武周时期的天官侍郎,历任沣寿晋华等州刺史、麟台监等职,是道王李元庆之子鄱阳公李諲的岳丈,又与蒋王之子汝南王李炜相善,武则天诛杀唐朝宗室,李炜、李諲等人被杀,邓玄挺与弟兵部侍郎邓玄机也一同被杀,唐中宗即位后,追赠豫州刺史。
乐思晦,武周时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彦玮子。由鸾台侍郎,兼检校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为酷吏来俊臣诬陷杀害。
格辅元,政治家,汴州浚仪人,格辅元考中明经科,屡经升迁官至御史中丞,后因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被诛。
杜景俭,本名元方,或作杜景佺,河北道冀州武邑县人。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益州录事参军,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迁司刑卿。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出为并州长史,卒于道,赠相州刺史。
袁智弘,河东人,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各其他宰相李游道、王璿、崔神基、李元素还有孔思元、任令辉被酷吏王弘义诬陷,一起流放到岭南,孙子袁瀚曾任御史中丞。
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人,七岁能为文,对策高第。调永寿尉,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暠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属辞,称河东三绝。屡迁给事中,预修《三教珠英》。由宗正卿出为齐州刺史,移蒲州,擢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历太子宾客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