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储立位,步步违心一-第3/4页





    韦贵妃一怔,便接了名书来看了两眼,又看向萧氏。

    萧氏再含笑翻开第二本,承徽杨明珠名书画像一页道:

    “娘娘,这承徽杨氏,颇有喜文史之名……听说当时,太子殿下便是看了这名书之中喜文史三字,才召了她上前来询话儿。又因她应答颇流利,便起了念要也封她做良媛——

    若非那德安公公一旁提醒此女与杨玉婉有戚,怕太宗不喜,只怕此刻东宫却是二位良媛了。”

    韦贵妃接了名书,看着那握卷而笑的女子,心中微惊。

    ……是的,这般神态,她再熟悉不过。

    萧氏见她如此,却又奉了那奉仪崔妙容的名书上前,道:

    “还有此女……娘娘您看,此女下棋时的神态,似谁?”

    韦贵妃看着画像中,那张淡定执棋的脸,目光复杂。

    “最后……娘娘,这便是那昨夜抢了太子妃幸的刘氏昭训了……娘娘您看看……”

    萧氏将最后一张画像递给韦贵妃时,韦贵妃只看了两眼,便惊然而起,啪地合上名书。在殿中来回走了两遍,才又打开仔细看着。

    越看,她越惊心,越看,越惊心。

    良久才叹道:

    “唉……”

    萧氏乃进言道:

    “娘娘,太子殿下之心,想必您已然看出来了罢?”

    韦贵妃转身看着她,目光复杂:

    “这些事,与咱们何关?”

    “娘娘,您可还记得,奴婢未随着娘娘入秦王府前,虽为兰陵萧氏一族庶出之女,却因颇受正室所宠,常常可入萧府做客之事?”

    韦贵妃一怔,便道:“是又如何?”

    “娘娘,萧府正室,有一女名唤玉音,今年年方十四……娘娘,这便是那萧氏女玉音的小像,您且看一看,如何?”

    萧氏一边说,一边展开一幅一尺多长的小像,请韦贵妃一观。

    韦贵妃一观,便是一震:

    “这……虽只得五分……却是……却是似足了那……那个人……”

    她转头,目光复杂地看着目光如炬的萧氏。

    良久良久,她才慢慢转身,叹道:“本宫母家,与萧氏一族素来亲厚,再者稚奴心思如此,自当为其引荐一二……

    想必,这萧玉音日后,必会多少念着此番之事,感激咱们一二的。”

    萧氏含笑应道:“正是此语。”

    ……

    贞观十七年四月十四日。

    安仁殿贵妃韦氏忽有进言,道其母族故交兰陵萧氏有女名唤玉音,年十四,丰姿殊艳,聪慧过人,适东宫五品嫔侍尚缺良娣一品,可为东宫尔。

    太宗闻言颇喜,然因顾太子心性淡泊,便只着待太子意为要。

    韦贵妃便着萧氏送女入东宫,以晋见太子。

    太子初闻之,大不喜,竟不欲见。

    然终因皇命不可违,遂见之。

    一见之下,惊为天人,更执其手,叹之:

    “世间果得人可如此……本宫心思,稍有所慰,当谢贵母妃恩。”

    当下着封其为良娣,赐居宜春宫,是夜便幸之。

    如是至四月末,太子已遍幸东宫昭训刘氏、良娣萧氏、良媛郑氏、承徽杨氏,唯不幸太子妃王氏。

    一时间,宫中流言蜚起。

    王氏怨泣不止,其父王仁佑更联同大长公主上表太宗,微刺其事。

    太宗无奈,召太子入太极殿闻之。

    太子乃对道:“只因儿臣自幼无曾与女子相处之道,恐冒然幸之,因无知而伤夫妻情分,是故便多与嫔侍相处,才好和合。

    今日自觉良辰吉日,正欲往承恩殿,父皇便诏儿臣前来。

    却惊动王大人与姑祖母劳问,当真不该。”

    引咎而泣之,欲自处分。

    太宗闻言,便颇有怜爱之意,亲下玉阶,揽太子于怀中,百般呵慰,又当即着王德传口诏,婉斥王仁佑、同安大长公主此番行事不当,竟染指宫事,颇有外戚欺主之意云云。

    王仁佑、同安大长公主闻之,自知大错,乃惊悔上奏。

    至二人殁,再未闻其上表奏闻李治王氏闺秘之事。

    贞观十七年四月三十夜子时三刻,太子李治终幸太子妃王氏。寅时,太子离殿入朝上表,请太宗准日间可引教学师傅随同,长侍太极殿下,一日但得有三五时辰可见太宗龙颜,便可以慰孝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