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出主意-第3/4页





    两个人谈了将近两个小时,吴氏脸上止不住笑着,亲自把宁瑜送了出去。

    如果真如瑜姐儿说的那样,那以后宁家就多了一个进项,重要的是这个店铺是她开的,到时候饭馆真的赚了大钱,她在宁家的地位也就更稳了!

    二老爷出了书房,走到里间,看到吴氏一脸傻笑,皱眉道:“你这是笑什么呢,怪渗人的。”

    吴氏顿时收起了笑,把自己想开饭馆的想法简单的跟二老爷说了,宁启振想了想,道:“亏了怎么办?”

    “你就不能盼着点好,我还不都是为了这个家,你说上次大老爷连句话都没解释,就从账房支走了五万两银子,我从哪里填补这个空缺啊,我又不是钱庄,说有钱就有钱!”

    “大哥支走了五万两银子?你怎么不早跟我说!”

    “我,你不是从来不管这些事的吗?”

    宁启振心烦的甩了甩袖子,转身又回到了书房。

    五万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大哥又不是商人需要做买卖,如果是给各方的孝敬,也用不着五万两银子吧。

    宁启振看着外面的青葱的草木,并不觉得怡人,反而有些烦心。

    正想走出书房,宁启振脚步一顿,猛地收回,看向窗外的草木。

    田地!

    最近朝廷里的官员们都在往北边送钱,这倒是跟以往反了过来。

    送钱的不止几位官员,而是大批大批的往北边送,宁启振之所以知道这些,还是他手下的一个主事看着宁启振整天忙于办公,好心提醒宁启振赶紧筹钱,晚了的话,钱庄和票号都借不到钱了。

    宁启振当时面无表情的应付了主事,后来去打探了一番,原来他们都往北方送钱,目的就是买田!

    他又想到了朝中呼声不断的推翻平阳大公主的改革。

    平阳大长公主当政时期,做了一件触犯士大夫,贵族,地主们利益的大事,那就是把田地分给百姓。

    那次改革可以说是因为种种因素下做成的,改革带来的财富也堵上了反对之人的嘴,渐渐的这项改革彻底落实,百姓得到了田地且有了买卖的权利。

    但是昭文帝时期风调雨顺,大户们富得流油,自然不在乎百姓口里的那一块粮。但是景帝上位后,风不调雨不顺了,收成直接锐减到了文帝时期的六成,这让许多人坐不住了,田地都给了百姓,士大夫们不可能再圈更多的田了,也无法富得流油了。

    所以朝中推翻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大!

    宁启振额头上冒着冷汗。

    这么多官员都往北方买地,肯定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如果改革被推翻,到时候文帝时期登记的农户岂不是要把田地交出来。

    如果在朝廷下达文书之前,先买通当地的官员,把农户的田地登记到自己名下,那么这些田地连带着农户都要归属某个官员了。

    真是这样的话,推翻改革带来的后果更可怕!

    回到玉棠院的宁瑜,也跟宁启振想到一块去了。

    只不过,宁瑜只知道父亲拿了五万两银子,并不知道父亲去干了什么。

    父亲向来重视家族,也对这些后辈抱着很大的期望。

    那为什么父亲没有把钱发给家中的子弟呢?

    莫非父亲要做的事,比家族还要重要,那是什么呢?

    宁瑜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大事,她当初一心欢喜的准备待嫁,不过她前世的嫁妆还不是一般的多,足足有一百二十八台。

    宁瑜想到这里,越想越不对劲。

    离她出嫁只剩几个月了,这么短的时间,宁家又怎么缺钱,怎么还会给她准备一百二十八台嫁妆!

    宁瑜走向窗口,看着哪里空空的架子上没有了那只雀鹰。

    心里想着,明天那只鹰不来,她就去凤遥楼去找,余掌柜总有办法联系到叶瑧的吧!

    话说那只雀鹰自从第一次给宁瑜送信,就时常待在玉棠院,甚至还接了宁瑜的私活,到万寿山庄送信。

    那么雀鹰现在在哪里呢?

    此刻,叶家。

    百禹的手臂上架着一只雀鹰,跪在地上,那只雀鹰也低下了它的高傲的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