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一)玩跤人-第4/4页
南市撂地儿跤场,藏龙卧虎,高手如云。不少师傅也在这里物色好苗子。那时候,津城跤林高手中的张少华常到南市跤场走走。在跤场上,他看中了他,之后就是正式给张少华“磕头拜师”。
“那时候,学跤必须拜师傅,师傅告知跤坛,收谁谁为徒。磕头拜师之后,还得请大家吃顿捞面。”白老说,“这是跤坛里的老规矩。那时候的师傅跟徒弟的关系,也有别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师傅会把徒弟当做自己的家人,在困难时期,师傅会把自己的粮食让给徒弟。保证徒弟每天能坚持练功。”
那时候在中兴手机厂上班的白汪洋,每天下了班就骑自行车去师傅的跤社练功。张少华的跤社在河东地道外跤场。和自学相比,师傅要求的基本功非常严格,没有三四年的基本功,都没有资格上跤场。“上班、练功,回家睡觉”这样的生活节奏填满了白汪洋的生活。
“一天不穿褡裢(跤衣),心里就痒痒,睡觉都不舒服。”白老说,“天津跤注重技术,讲究一两拨千斤。”
拜师之后,他的跤技精进了许多。
跤手练功,各有技巧。跤手要有两条好腿,抽踢盘跪等各种动作都离不开腿劲。练腿劲怎么练?跤坛讲究重不如轻,轻不如空。先踢铁球等重器物,练得能一脚把铁球从土里踢出来。再练棉花球,能把棉球踢得老高,再把棉球踢成圆圈。白老最拿手的绊子就是踢,在跤坛有“白一踢”的雅号。为了练腿部功夫,大棒子、六斤推子、滑车、地秤都能用上。如今76岁高龄的他,蹲桩还能蹲20分钟,让晚辈都自叹不如。摔跤的时候,他的腿就像生了根,任谁也很难摆动。
50年前,他进入天津摔跤队,正式成为专业运动员。在当年的全运会的摔跤比赛中,他获得最轻量级第二名。
如今,白老的家里还珍藏着那一届全运会摔跤全体队员的合影。他用一个精美的镜框保留着这份资料,在这份名单中,天津式摔跤的阵容最为强大,有十几个人出战,是当时天津摔跤队的精兵强将,也是天津式摔跤最辉煌的时刻。
“以前摔跤不斗力,天津跤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技术。很多经典的技术技巧被编入跤谱,并且一代代传下去。”白老说,以前在天津南市撂跤,每个绊子要在谱。现在年轻人似乎不太讲究这个。他总觉得,摔跤要摔得好,而摔得好,一定得“在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