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歪打也能正着-第3/4页





        听到这个问题,郝仁真觉得赵扬应该自己接受采访,好好讲下自己的创业史,而不是把球踢个韦得利和自己。“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我们的创始人赵扬先生回答更好。耀华科技是赵总于1985年创立,我是在1992年加入,当时公司已经有几百人了。耀华依托政策红利,靠三来一补和代工起家,之所以今天获得比同行更快的发展,得益于赵总一直秉承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理念。我们一直不追逐快钱和短期利润,而着眼未来,对研发和质量高度重视,和我们的客户及供应商一起,不断提高工业制造的规模化和标准化。”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可能有一些尖锐,希望郝总不要介意。你觉得,目前的企业发展模式有没有什么隐患?”

        “既然你这么直白地问,我也这么直白地说了,这样的模式需要改变。目前的模式之所以大获成功,是依靠获取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以及国家的补贴,这些优势随着中国劳动成本的增加会慢慢衰减,门槛不高,同质化也会引起恶性竞争,利润变低等等。”

        “既然耀华秉承的是可持续的理念,这样的的局面,要怎么打破呢?”

        “我们逐年提高研发的费用,知识产权在慢慢补齐短板,不断的拓展我们产品的种类,为企业从制造到智造转型做准备。”

        “看来后面有大动作?”

        “是的,现在暂时还没有办法谈更多细节。我有一个问题,穆记者做这些一个专题是有什么一个契机吗?”

        “确实是的,现在这样的模式除了你们刚才提到的一些弊端,还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很多污染性企业落地中国,就是想避开国外的环境保护政策。我是江苏人,之前回了一趟老家看到以前清清的小河全部变成黑水,很是痛惜,就策划了这样一期主题。”

        这一点很触动郝仁,他又想起了之前师傅高建军说起的生产线工人的高强度工作,高依赖国外技术的产业确实弊端太多了。

        两人又聊了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不知不觉,已经过去1小时,采访差不多要结束了。

        郝仁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穆老师,你工作多少年了。”

        “四年。”

        “全国各大媒体都熟悉吗?”

        “不敢说多熟悉,但是人认识不少,都是一个圈子的。”

        “我这里缺一个营销总监的岗位,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

        “郝总果然是生意人,任何有价值的人和物进了贵公司的门,就出不去了。”

        “我是认真的,你关注中国制造的未来,只做观察者多没意思,我想邀请你做亲历者,敢不敢?”

        “看来你们有大动作,是刚才说的不方便透露细节的部分吗?”

        “你答应来,我和盘托出。”

        “听起来有点意思,我考虑考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