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村包围城市-第2/4页





        陈虎,人如其名,虎头虎脑,性格冲闯,做事麻利。在耀华三年,做的是测试方面的工作,但他不像一个典型的研发人员,待人更热情,也更为健谈。郝仁的副手韦得利听说郝仁是要去调研,第一反应就觉得陈虎很合适,一是专业扎实,看得出门道,二是能说会道,收集信息能力强。

        “陈虎,你家是哪里的?”郝仁问。

        “云南的山沟沟,一个叫大屯镇的小地方。”陈虎从开始嘴就没停过,这会又往嘴里塞了几根虾条。

        “那不容易,从小地方一路闯到大城市。”

        “我家在的那个小镇海拔高,出门抬头就是山,翻过一座还有一座,我小时候就好奇,山外到底是什么?就拼了命的读书,想考到沿海看看什么样。”

        “让你离开深圳,去三四线城市或者农村开辟市场,做成了再杀回一线,你敢吗?”

        “那有什么不敢!回农村熟门熟路,我怕啥?”

        陈虎说着拍了拍胸口,一直没说话的汤媛却幽幽飘出一句话:“你怕啥?你怕没吃的。”

        陈虎错愕:“怎么?没钱吃饭?”

        认真的模样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郝仁又把头转向陈虎旁边的高瘦男生,问道:“子健,这几个月的调研,你觉得我们的品牌主导什么产品好?”

        李子健是深二代,父母那一辈开始在深圳淘金,也就是传说中干不好就要回家继承家产的土豪。但他身上没有一点张狂,相反,他人非常低调朴实,做事踏实可靠,耐得住性子,观察力也不错,能在在长篇累牍的规格图纸里检查出错误。因此,郝仁想听听李子健有没有些别的角度。

        “手机,”李子健毫不犹豫地说。

        “为什么?”

        “木心有句诗说过,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人期望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是一种本能需求。现在我们国家人口流动大,小地方去大城市,西部往东部流动,国内的人去往国外,手机就是让人们脱离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市场太大了,一线城市没有饱和,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农村还没有普及,我们有发力的地方,而且客单价高,卖一个手机比卖很多mp3利润还要好。”

        这一点郝仁赞同,最初他在华强北也发现了手机产品品牌溢价空间较大,最能带动周边配件的销售。

        “调研最大的发现是什么?”

        “三四线城市和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因为基础设施和生活工作习惯不同,人们最重视通话质量和待机时间这些比较实用功能点,反而是铃声这些附加功能没有这么在意。另外,三四线城市人情社会特征明显,人们的购买决策更依赖于亲友推荐和口耳相传,而最能引发人们互相推荐的因素就是质量和售后,因为推荐者会特别在意日后人际影响。”

        “有没有和你调研前的看法不同的地方?”

        “有,最初我认为三四线城市由于收入低会高度价格敏感。调研中发现,对于好产品,消费者也愿意花钱,只是他们会在意是否经久耐用。另外,我还注意到,送礼在这些地方很重要,自己节省也愿意花钱送礼,包装能否提现产品的价值很重要。很显然,之前我们判断唯有低价才能占领三四线城市消费者是错误的,他们要的可能是值,而不是便宜,我们不一定要超级低价,通过赠品、套餐等,也能够让消费者产生占到便宜的感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