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书气墨香-第4/4页





        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术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元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沈括比毕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昇制造的泥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印刷术发展的五个过程:一是战国时期的铜印。二是晋代时期大规模使用木印来记载事迹。三是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四是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五是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不错,对书籍起源、造纸历程,印刷演变了解得很清楚。”洪武宗赞叹道。

        接着问道:“你们北阀堡是如何经营书籍产业的?”

        “回禀武宗长主,我们是集写作,推广,印刷,出版,销售五位一体的经营模式,确保作者书籍版权得到保障,读者阅读乐趣得到提升。”

        “好!写作与阅读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你们北阀堡要为这个统一体提供便利,做好服务,不断为繁荣文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洪武宗指示道。

        (本章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