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书气墨香-第3/4页





        《尚书·多士》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商代已有典籍。甲骨卜辞有“爯册”、“祝册”、“工典”等文字,册字象以丝绳或皮革贯穿简牍为一束的形状;典字象两手捧册之形。

        另外,从记载和实物都证明商代已有书写典籍的工具和材料,例如笔和竹帛之类。

        不过,由于简牍比甲骨更难保存,所以商代的这种典籍至今未能发现。

        商周的金文是刻在青铜  器上的铭文,最初字数很少,至西周逐渐增多,其中如《毛公鼎》铭文近五百字左右,多属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有关的纪事,史料价值很高,已经可以视为书籍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各派的代言人,纷纷著书立说,书籍典册开始大规模流传。

        《墨子·天志上》称“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中国的图书事业经历了短时间的倒退;汉初,“广开献书”之路,许多门类的著作物又相继产生。

        直到东汉时期,基本上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社会的经济、文化继续有所发展,书籍也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战国至两汉,竹木制的简策,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在战国时代出现了帛书,在后汉又出现了纸书。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

        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